李彦姝著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共和国史上的重要事件,是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萌蘖于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十年渐入高潮,随着“文革”结束而落幕,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逐渐从小规模、区域性的个别现象蜕变为大规模、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运动中,衍生出知青作家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和知青文学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流派。知青作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地描绘了知识青年波澜起伏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全面地呈现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经过和收束。他们的创作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资源。
20世纪80年代前后是知青文学的创作、阅读和研究的黄金时代,知青文学在文学话语场中占据了巨大的话语份额。但是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行,上山下乡运动的“现象级”效应逐渐丧失,它由一场具有强烈时代特性的社会运动固化成为一段载入书本的共和国历史——一段与当代人渐趋疏离的历史。
学术研究一直行走在逃逸与重返历史现场的道路上,历史经常会在某个时机、以某种方式照进现实,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化与经典化”“重返八十年代”等命题的提出即为佐证之一。知青文学作为20世纪中后期的一笔重要文学遗产,其历史与审美的双重价值以及多元阐释空间并未被穷尽,甚至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当下研究者完全可以跳出僵硬的文学史命名框架,从新的角度去提出和解决问题。基于这种考量,本书尝试以一些有别于以往的理念和路径切入知青文学研究。这种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角挪移。跳出僵化的革命、政治、阶级等研究视角,立足于对知青作家私人经验与社会历史、地理空间等的驳杂关系的考辨,沿着“空间迁徙一城乡经验一文学书写”的思考路向,建立“社会一文化一审美”的研究路径,从文化诗学和审美诗学两方面激活知青文学被忽视的潜在价值。“人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的,文学也始终铭刻着时空的烙印。以时间为顺序来考察文学发展的历史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以地域为分界来研究文学演变的特点何尝不是一条可行的坦途。”以空间、地域比较为基础的横向研究未尝不能为知青文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第二,谱系建构。绘制知青文学的“时间一空间”研究谱系,在爬梳历史脉络的同时,从场域细分和空间审美两方面入手,破解既往知青文学研究上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浓重的困局。第三,命题开掘。尝试提出并论证知青文学场域学、知青文学地理方位学、知青文学乡愁美学、知青文学生态美学、知青文学代际研究等新命题,以概念创新推动研究半径的延展,培育研究生长点。第四,紧贴作品。以20世纪50年代至今与知青作家或知青题材相关的大量重要作品的精读为研究准备和论说基础,突出实证性、系统性与全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