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工作推进会暨“中国文体与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工作推进会暨“中国文体与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进程,深入研讨中国古代文体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文体思想演进看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等重要学术问题,由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工作推进会暨“中国文体与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8月14日至17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召开。

8月1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N314室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党圣元,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化成教授,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继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史红庆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首都师范大学贾奋然教授、湘潭大学吕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志扬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肖锋教授、洛阳师范学院李正学教授、兰州城市学院朱忠元教授、三峡大学田淑晶教授、宝鸡文理学院李剑清教授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蔺丰辉主持会议开幕式。

会议期间,项目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在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党圣元教授主持在研工作交流环节,并汇报了子课题《中国古代文体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进展与规划。该部分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体思想的源流、发展与演变,将对核心概念“文”“体”“文体”进行界定,进一步厘清“文体意识”“文体思想”“文体理论”“文体伦理”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力图系统勾勒中国古代文体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性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

陕西师范大学任竞泽教授就子课题《中国古代文体批评史》的研究构想与框架设计进行了详细汇报,强调了其在概念辨析与体系构建上的创新追求,为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确立了明确方向。

兰州城市学院朱忠元教授汇报了其负责的子课题《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分类史》的研究进展与框架设计。目前,该课题的研究构想与主体框架已基本成型。朱忠元强调,本课题虽涉及文体形态,但核心旨趣在于揭示形态背后所蕴含的分类观念及其历史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培副编审汇报了子课题《出土文献与文体观念研究》的进展规划与工作重点。该课题立足于文献学视角,将特别关注中国文体观念发展的早期关键阶段,拟设专章深入研究“前文体时代”与“前经典时代”的文体观念萌发状态及其特征,为理解后世文体思想的源流提供坚实的文献依据。

湘潭大学吕斌教授就“叙录”与“辑要”编纂工作进行了专项汇报,重点阐述了其核心特色、学术价值及当前工作重点,其编纂工作正朝着突出特色、确保质量的方向稳步推进。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围绕“中国文体与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经典阐释、理论建构与历史演进三个维度展开深度交流。

在经典文本新诠方面,首都师范大学贾奋然揭示《文心雕龙》“立体”与史籍的深层关联,华南师范大学陈志扬剖析《史记》赞语中儒道融合的生死观与曲笔艺术。

在理论范式创新上,武汉大学袁劲提出龙学“字义”体研究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培构建“象思维”三阶段演进理论,三峡大学田淑晶析取佛典“十二部经”的异域文体分类标准,在理论建构与学术范式上展现出创新活力。

不乏学者对文体的历史演化进行梳理,洛阳师范学院李正学勾勒小说文体演进谱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左杨以文体学观照辽金多民族文学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师雅惠阐释方苞“议论之辞”对桐城派及白话文的桥梁作用,西安外国语大学董晨、咸阳师范学院赵静等探讨史体、词体观念流变,共同呈现了文体学研究的丰富面向与蓬勃发展的学科态势。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杨康、西北大学杨新平、郑州师范学院王佳等每一位与会学者均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做了学术分享。

最后,党圣元教授总结会议,系统梳理了当前工作的整体进展,深入剖析了工作中遇到的关键性难点和瓶颈问题,明确各个部分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节点,对下一步即将开展的统稿工作进行安排,为后续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和结项指明了方向。

本次会议聚焦已有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总结了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对深化中国文体学研究、传承发展中华文脉具有深远的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