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由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葛承雍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敦煌研究院成功举行。该项目依托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单位分别为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敦煌研究院、陕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与会。
上午进行“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开幕式由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陈港泉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宣读了代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的书面辞稿。宋局长指出,在丝路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该项目意义重大,能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外交流,预祝开题报告会圆满成功。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先生致辞,他认为该项目有助于敦煌学研究的提升,各单位通力合作具优势互补的作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致辞,他指出该项目由三家单位合作,是个大的团队,此课题对推进中外交流研究、提升文化自信有重大作用。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先生在致辞中指出,该课题项目是三家单位相互扶持,齐心协力的成果,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希望项目顺利进展并取得重大成果。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单位的支持和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他表示,该项目是陕西师范大学首批获得冷门绝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将大力推动相关学科发展。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李胜振副院长致辞,他指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是学校为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而设立的“学科+学术”特区,长安与丝绸之路研究是高研院的重点研究领域,冷门绝学团队项目的获批将为该领域的推进注入强心剂,他保证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全力支持该项目开展。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王志伟先生,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教授也通过线上形式参加开题会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宋新潮先生书面致辞
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刘曙光先生致辞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致辞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高宝荣先生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致辞
开题报告会由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先生主持,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张庆捷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刘进宝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屹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英刚教授担任评审专家。
评审组组长、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
评审专家、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
评审专家、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张庆捷研究员
评审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刘进宝教授
评审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
评审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屹教授
评审专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英刚教授
“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项目首席专家葛承雍教授首先做开题报告。他指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项目设立于2020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国内一些大报大刊开始响应号召,随后有五种杂志被列入冷门绝学期刊,使学术守正创新走向纵深。葛教授指出,本项目的总思路是“走出敦煌看敦煌”,并对敦煌外来文明属性图像都进行了再梳理和再界定,运用学科交叉和跨界融通的方法,争取有“绝学”“绝活”“绝技”的学术性突破。同时,要坚持守正创新,争取中国学术的话语权,不断融入国际学术,继续保持阳春白雪的学术纯真。
在会上,子课题负责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对敦煌壁画日神月神风神的希腊元素研究做了介绍,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介绍了对粟特供养人和于阗国王图像及丝路艺术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外籍教授康马泰(MatteoCompareti)教授就敦煌壁画与中亚粟特艺术,以及波斯、拜占庭地区艺术考古进行了对比和解读,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魏建鹏对印度健陀罗美术研究做了介绍。
项目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葛承雍教授汇报项目总体情况
子课题负责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
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沙武田教授
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外籍教授康马泰(MatteoCompareti)
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魏健鹏
随后,各位评审专家分别做了发言,他们在充分肯定了项目课题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之外,也就项目关键词的解释与范围界定、项目主题与中外文明交流史的关系、研究对象面面俱到与典型研究的处理、产出成果的形式等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郑炳林教授代表评审专家组做了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也希望充分吸收评审专家所提出的共性建议和个性建议。他期待通过各子课题负责人通力合作,全力促进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的研究。最后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协商,一致同意项目通过开题。
当天下午,项目组随即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了敦煌壁画外来图像研究工作坊,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主持,共有四位学者发言。
首先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院葛承雍教授以《从牵狮人、骑狮人到驭狮人——敦煌与长安图像样式的脉动》发言,他从狮子造型艺术由西向东的传播、从武惠妃石椁拂菻画到敦煌画稿等几个方面综合利用出土材料和文献史料等内容系统梳理了牵狮人、骑狮人、驭狮人三者形象的源流及变化过程。
紧接着浙江大学孙英刚教授以《从犍陀罗到中国:五道大神考》发言,他从汉文佛典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为大背景,结合大量造像实例和相关佛典的记载,并综合利用语言学相关知识,认为犍陀罗“逾城出走”图像中释迦太子马前手持弓箭人物即是五道将军般阇迦或者贲识。
随后,敦煌研究院赵燕林副研究馆员以《三兔共耳图案的流布及其内涵再探》发言,他认为三兔藻井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的有机结合,更是功德主们朴素的多子多福与生生不息思想的美好寄托。
最后,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沙武田教授以《长安的影响与地方保护神的借用——敦煌石窟于阗瑞像史迹画选择的动机与思想再解读》为题做总结发言,沙教授认为敦煌石窟中较早出现的几幅和于阗有关的瑞像史迹画受长安影响可能更大,透过凉州瑞像在敦煌和河西走廊的历史轨迹,以及凉州瑞像在中晚唐时进入瑞像群的形式变迁,让我们看到敦煌人借用于阗瑞像保护地方的强烈意愿。
葛承雍教授讲述《从牵狮人、骑狮人到驭狮人——敦煌与长安图像样式的脉动》
孙英刚教授讲述《从犍陀罗到中国:五道大神考》
赵燕林副研究馆员讲述《三兔共耳图案的流布及其内涵再探》
沙武田教授讲述《长安的影响与地方保护神的借用——敦煌石窟于阗瑞像史迹画选择的动机与思想再解读》
随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将通过对研究将加强陕西师范大学、西部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资料和学科建设,加强各研究机构相关领域学科的力量,使研究机构和相关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