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下午,红河学院越南研究中心主任叶少飞教授应邀做客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上林人文社科讲坛第113期,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越典籍中的高骈》的学术报告。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唐史研究所秘书胡耀飞主持讲座,唐史研究所所长兼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拜根兴,东北亚研究所副教授冯立君、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王庆昱等参与讲谈。
讲座伊始,叶少飞教授首先依据相关史料对高骈(821-887)生平做了一个基本的梳理,并重点论述了高骈在安南时的功绩——筑安南城和开凿天威径。然后,叶教授指出了越南从宋初自主建国后,因政治文化需要,在各自史学思想指导下,各个时期对高骈的历史评价和书写产生了较大的差别。
在中国典籍方面,作者援引史料,略述各家不同观点。其中,宋代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1074-1138)所论仅及高骈一人,未曾涉及国家社稷之功过。而明清之际儒者王夫之(1619-1692)对高骈的分析彻底而全面,在王夫之看来,高骈的割据私心与对黄巢(?-884)大军的不作为导致了唐朝的灭亡,高骈实为唐亡之大恶。欧阳修(1007-1072)以高骈入《叛臣传》诚不为非。
在越南典籍方面,叶教授分为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越南史籍记载的高骈之功。其中后黎朝初《大越史记全书》的作者吴士连对高骈功绩做出极高的评价,将其开凿天威径得天之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同时亦肯定了高骈在安南的功业。综合言之,《越史略》、《安南志略》、《大越史记全书》三书虽然记载高骈在安南事迹详略不同,但均肯定并称赞了高骈平定安南的巨大功劳。
第二个方面是高骈为何成为越南史籍中的高王?叶教授通过对双方不同史籍的比较考证得出,越南典籍之所以记载从未称王的高骈在安南称王,实际上是出于肯定高骈平定安南的功绩,故而崇以王礼、以王称呼,并根据国家意识对历史记载做了修订。这其实也在客观上展示安南具有悠远的建国、立国传统,国统世继,“高王”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第三个方面是西山朝《大越史记前编》对高骈评价的变化。叶教授从《大越史记前编》出发,略述其采纳后黎末期阮俨(1708-1775)和吴时仕(1726-1780)的《越史標案》对高骈的评论。吴在《越史標案》中以“按”的方式记述高骈在安南的事迹后,又记载了高骈镇蜀和在江淮之事,对其学神仙、崇妖术、用奸佞之事,寓评论于叙述,持否定态度。而《大越史记前编》中,以注释的形式对吴时仕的“按”加以继承。在吴时仕时代,安南的独立思想已深入人心,吴在安南北属隋唐时期结束之后,论述中国与安南的关系,认为中国贪安南之珍宝,以唐之强亦难舍已得之土,占城北侵,南诏攻略安南,实为蛮夷与唐人争安南之利;但对其保境守土之功亦予以肯定。
第四个方面则是阮朝《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对高骈的否定评价。叶教授从阮朝嗣德帝(1829-1883)的御批评论出发,叙述其完全推翻了此前对高骈的推崇,其本质为发展欧阳修《新唐书》视高骈为叛臣而来。嗣德帝欲以《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重新塑造国家意识形态和君臣之纲,综合高骈一生功过,否定前史对高骈的推崇,认为“二心取祸,有何可称”,“其平南诏亦不过恃其威武腾众耳”。然后史臣承顺上意,在史实上对高骈筑城与开凿天威径重新做了考证,认定天威径不在安南境内,《旧唐书》与《大越史记全书》所载高骈开凿天威径之功绩在此遂消解于无形。阮朝虽百般毁弃西山朝文物制度,但在思想上仍有相当的继承。《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在高骈的史事和评论上,既继承了《大越史记前编》强烈的自主意识,又增加了嗣德帝对臣子德行的要求,并以朱熹(1130-1200)纲目体史学思想表现出来,终于塑造出一个迥异于前史的否定式高骈。
此外,叶教授又以两国史籍为主要线索,揭示对高骈祈神、斗法、术法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公正平和的高骈和施行妖术的高骈同居典册之中,高骈的形象也因此在安南典籍之中由清晰变得模糊而矛盾。
最后,叶少飞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在中国典籍中,对高骈的是非功过记载的十分清楚,但关于高骈的历史评价跨越了数百年,以欧阳修将高骈入《叛臣传》的道德观点最为鲜明。王夫之的评论晚出而全面,王夫之还因此得出了“而唐之分崩灭裂以趋于灰烬者,实为骈之”的结论。
安南自宋初时自主建国之后,唐朝逐渐从其视野消失,更加关注本国自主性。其历史典籍对五代以前历史人物的评价纯粹而单一,即是否有功于安南地方。因此安南历史典籍给予了高骈极高的评价。至西山朝,在安南自主思想的指导下,对高骈做出了功过相参的评价。而嗣德帝一遵朱子思想,站在中越典籍的共同记载之中评价高骈,推翻了前代典籍对高骈的肯定。在越南神怪故事集中,高骈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丰满。越南自主建国后,因价值观点的不同,其对中越共同的历史人物评价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越南虽称域外,但在共通于中国的史学传统下做出的历史人物评价,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就这一点,中越典籍中的高骈显得尤为突出。
胡耀飞老师做讲座总结。胡老师首先感谢叶老师的来访,指出现有的中国史籍对高骈基本持负面形象,但其实根据最近林烨轩的论文,唐末五代人心目中的高骈还是正面的。叶老师的讲座则通过揭示中越典籍中高骈的形象和演变,丰富了我们对高骈的认识。
与谈人拜根兴教授指出,叶老师在中越关系史上有着很深的见解,对于越南史籍把握深刻,就像叶老师说的一样,我们对高骈的探讨应该更广泛,并以自己的朝鲜半岛历史研究为例,指出研究应该寻找其中的共通之处。
与谈人冯立君副教授指出,安南作为唐朝边疆,与云南一样,都属于多文明交叉地区,从而体现出唐史研究的面向是多元的。此外,就越南汉文文献方面的整理情况,越南史学史研究的发展,也与叶教授进行了沟通。
此外,在场同学如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陈禹澍等,也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向叶少飞教授进行了提问,叶教授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