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上午9:00—11:00,上林人文社科讲坛第18期暨西部边疆讲坛第30讲在文科科研楼312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由王欣教授主持,赵心愚教授作报告,周伟洲教授作评议。
赵心愚教授为历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讲座开始,教授先向我们做了一个背景介绍,包括蒙古和硕特部明末对卫藏及康区的控制,明代末年后金(清)与卫藏地区僧侣势力的往来,清初中央政府与卫藏地区和硕特部固始汗及格鲁派上层的关系,让我们对此项研究有了大体的认知。
赵心愚教授说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四川省西部的川西高原,西连卫藏,东与川西平原相接,南北又与青海玉树、云南迪庆毗邻,是中国内地与西藏地区往来的重要通道。清初即在打箭炉( 今康定) 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招抚,至康熙后期,清已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东地区设置大小土司 50 多员。雍正年间,全国、西藏及川西高原形势出现重大变化,蒙古和硕特部势力已走向衰落。清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川滇藏划界,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西展开设置土司行动,又设置大小土司 50 多员。至雍正十年( 1732) ,清政府基本完成在川西高原大批设置土司的计划与行动,这一地区土司分布格局至此基本确定。这既是川滇藏划界后加强川西高原治理的重要行动,也是确保川藏大道交通畅通的重要措施,因而设置中出现了“照流官例”的土司,沿线“四大土司”地位也由此初步形成。
随后,教授总结道评价土司制度既不能脱离具体时间也不能脱离具体空间。在某一地区及一定时间之内,土司的设置或土司制度的确立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就雍正时期清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西设置土司的行动而言,其作用与意义有三: 一是使清政府对川西高原进行有效治理得到落实,维护了这一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清政府将地区治理与交通要道管理结合,川藏交通主要通道的畅通由此得到了保障,川藏交通南北线上理塘、巴塘“照流官例”土司出现及此次设置后理塘、巴塘、德格、打箭炉四大土司地位的初步确定,既有利于内地与西藏的往来、交流,也有利于川西高原地区及西藏的稳定与发展;三是清政府通过此举将川西高原雅砻江以西地区纳入了直接统治,彻底改变了之前通过蒙古和硕特部间接统治藏区的状况,从而推进其治藏战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总的来讲,此次大批土司的设置虽然在川西高原雅砻江以西地区进行,但其实施产生的影响则要远大于这一地区。
在讲座的最后,周伟洲教授就讲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给予赵心愚教授的讲座肯定的评价。此项研究不但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并且对其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将其上升到理论总结的高度,给予我们现世研究很大的启发,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