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丝路文化与丝路文学研究,由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共同举办的“中国现当代丝路文学”高端论坛于2018年10月18日-20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福建、甘肃、陕西等地的五十多名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国现当代丝路文学的发展状况与独特价值,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杨海英主持了开幕式。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辑王炳林教授,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甘晖研究员,西北大学原副校长李浩教授,我校文学院副院长苏仲乐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炳林主任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这一倡议已经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和关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我们放眼国际、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丝路文学是丝路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丝路文明鲜活的记录。中国古代丝路文学积淀深厚,我们今天传承这种文明,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从文化层面深入探讨和挖掘现当代丝路文学书写,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甘晖主席认为,举办“中国现当代丝路文学”高端论坛,为展示丝路文学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是对中国现当代丝路文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他希望大家充分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研究。
李浩教授从古代文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当前丝路文学研究应该关注“古今文学的打通和转变”、“丝路文学的融通和展开”、“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融合”等三个问题。
苏仲乐教授认为,陕西师范大学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希望与会专家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论坛大会发言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傅光明老师主持,我校资深教授赵学勇老师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老师对《当代文学的陕西经验》进行了总结;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以《论丝路意识与戴小华的游记创作》为题作了发言;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程金城教授在《丝路文学的想象空间与审美特质》中对丝路文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西北大学周燕芬教授、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华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郑贞教授、华侨大学常彬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丝路文学做了发言。
下午的圆桌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主持,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程金城教授点评。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冯玉雷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生滨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郭国昌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韩鲁华教授、陕西省社科院刘宁研究员、我校程国君教授先后做了会议发言。
圆桌论坛下半场由我校袁盛勇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点评。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瑞琳教授、我校李继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冷川副研究员、天水师范学院王贵禄教授、兰州大学郭茂全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孙强副教授、重庆大学蒲俊杰副教授、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张辉博士后分别就丝路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论坛还设置了博士生论坛,由《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学编辑李彦姝老师主持,陕西省社科院刘宁研究员点评。青年学子鲜活的思想与丝路文明深厚的底蕴相互激荡,为这次论坛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王群瑛主持,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他认为丝路文学不仅是一个主旋律,也是一个具有学理性的话题,建构丝路学的学科体系,既要有学理上的探讨,也需要扎实细致的内部分析。
此次中国现当代丝路文学高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