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欧美华文社团、期刊网络史料整理与华文文学史书写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3D69

427日,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主办的“欧美华文社团、期刊网络史料整理与华文文学史书写研讨会”在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寿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学研究所所长古远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胡德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中文系主任江少川,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总编吕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台港澳文学与文化研究室副主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张重岗,英文中国日报社顾问、旧金山《红杉林》华文文学杂志特约评论员于文涛,《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执行主编李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林丹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立立,海南大学副教授、海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邓菡彬,我校文学院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程国君教授及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研讨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由程国君教授、吕红博士主持。

我校文学院副院长苏仲乐、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分别致辞,对专家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充分肯定了这次研讨会对我校“双一流”及人文社科学术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围绕“欧美华文社团、期刊网络史料整理与华文文学史书写”大会议题展开讨论。朱寿桐教授谈到当前两种对华文文学的认知:“外化”与“一体化”,认为华文文学的定位,应与现代中国汉语新文学传统统一起来认识。林丹娅教授认为从史料整理出发,能够呈现出文学史历史的面貌,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程国君教授从海外汉语文学场及其文学史角度谈了他对欧美华文社团、期刊网络史料整理这一中心议题的看法、研究的目标、策略、路径和价值,呼吁与会专家协同合作从事这一研究课题。胡德才教授从自身研究课题出发,认为资料收集整理困难重重,因而史料库的建立,将极大推动华文文学研究。于文涛评论员认为整理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社团、期刊资料是开拓一个领域,十分必要,提出收集资料要能区别真伪,具有史家的眼光,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研究进展。张重岗理事提出华人诗学的三种视角:离散诗学、第三世界的诗学反思、中西诗学的对话。江少川教授高度评价了《红杉林》,认为该杂志具有史料性、学术性和跨界性。古远清教授认为可以按照文体的思路,发现经典,书写有故事的华文文学史,同时要注意海外华文作家的中国经验。吕红博士介绍了华文文艺界协会的创立与发展及《红杉林》杂志。朱文斌教授介绍了他们对海外华文作家作品数字化的工作推进及研究现状,并提出影视对新移民文学的推广、华文作家定位、作品版权等问题。李良主编以日本华文文学两种期刊为中心,探讨了海外华文期刊研究的现状。朱立立教授从台湾文学史书写出发,提出对海外华文文学史书写资料发掘、文人交往,文学日记,访谈,版本考证等问题。邓菡彬副教授从表演角度看待华文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与会专家认为,研讨会议题集中,激发了他们研究兴趣。他们将全力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共同推进海外华文文学史料研究课题的深入。这是国内首次召开关于北美期刊杂志网络史料的整理研究的专题会议,将会推动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文学史书写的深入研究。

    研讨会期间,朱寿桐教授、林丹娅教授受邀分别为我校师生作了学术讲座,从民间文学、女性文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民间文学与国民性批判和海外华文女性言说之魅。讲座深入浅出,引人深思,拓宽了研究生及本科学生学术研究视野。

166E84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