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做客我院上林人文社科讲坛

514日与516日上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王德威教授受我院的邀请,做客上林人文社科讲坛,通过ZOOM会议平台,为我校师生做了两场线上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李跃力教授主持,我院院长李继凯教授担任点评人。

王德威教授现为美国哈佛大学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在晚清文学、文学史、当代批评、抒情传统和现代文论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而突出的贡献,影响遍及海内外。尤其是近来他主编出版的《哈佛中国新文学史》,以其独特的体例和文学史观念引发了热议,成为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讲座开始前,李跃力教授介绍了王德威教授与我校的渊源:早在200611月,王德威教授就出席了在我校举办的“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2015年,他受邀来我校演讲,并赴延安考察;2018年夏,在王德威教授的大力促成下,我院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等联合举办了第八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在研习营中,王德威教授做了《现代历史西北文学》的演讲,并随研习营的营员一道,自关中往西,经宝鸡过甘肃到宁夏西海固,一路调研考察,加深了对西北的人文地理印象;王德威教授还积极支持我院创办《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学术集刊,并受邀担任编委会主任。

    王德威教授的第一场讲座题为《文学史与现代性:从〈哈佛中国新文学史〉谈起》,讲座从时空的“互缘同构”、文化的“穿流交错”、“文”与媒介衍生、华夷世界想象四个主题,描绘了其主编的《哈佛中国新文学史》(A New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所试图建构的worlding的中国文学。王德威教授直言《哈佛中国新文学史》并不追求以往文学史所追求的面面俱到,全书一方面采取编年模式,回归时间/事件的素朴流动,向中国传统史学论述源头之一的编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选定的时间、议题,以小观大,做出散点、辐射性陈述,以实现“众声喧哗”的文学史图景。《哈佛中国新文学史》采取不同以往的中国新文学史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使大家耳目一新。

    第二场讲座题为《后现代想像与当代文学》,王德威教授从当前学界最为热门与前沿的话题“后人类”出发,以“想像”的方式来重新定位与观察当代文学。讲座中,王德威首先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008年汶川大地震、生态破坏以及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等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与人类灾难切入到“后人类”的研究视域,简要介绍了西方学界“后人类研究”的代表学者与研究概况,并对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论中的经典文本进行“后人类”式的比较与分析。随后王德威教授将视角引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与海外华文文学,通过对莫言《生死疲劳》、阎连科《受活》、阿来《云中记》、韩松《医院》三部曲、余华《第七天》、贾平凹《怀念狼》、骆以军《匡超人》等具体文本的分析,为大家阐释潜伏于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后人类”质素。最后,王德威教授通过对鲁迅《文化偏至论》《狂人日记》《墓碣文》等作品的分析,提出疑问:鲁迅是后人类作家吗?并以《野草·希望》中所引用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结束了本次讲座,以此昭示“人类”与“后人类”之间的对话与纠缠,还将长久地继续。

苏州大学季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教授、汤拥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魏建教授,《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编审,《社会科学辑刊》主编刘瑞弘研究员等学界同仁也通过网络参与了此次讲座。在两次讲座结束后,王德威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过聆听讲座与问答互动,同学们收获颇丰。我院院长李继凯教授以精辟的话语高度评价了王德威教授的讲座:“整合创新、新颖别致、致知至真”,“贯通古今中外,心游东西南北”。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王德威教授的线上讲座为我校师生奉上了一道学术大餐,促进了我校的对外学术交流,对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