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武田,男,汉族,1973年生,甘肃省会宁县人,历史学(敦煌学方向)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2019年入选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项目专家,历史文化学院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主编,《丝路文明》、《形象史学》编委。
199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同年到莫高窟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工作,1999年至2005年考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攻读敦煌学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6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兰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2008年10月起任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馆员(单位内聘)。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日本国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客员研究员。2009年2月正式任副研究馆员,2011年5月破格晋升研究馆员。2014年5-6月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4年任敦煌研究院文献所副所长。2014年10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榆林窟第25窟—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藏经洞史话》、《敦煌文明再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等9部。参与编著《敦煌石窟知识小辞典》、《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续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专著。其中国家级成果两部,《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主持或完成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技优资助项目(2项)、兰州大学教务处教材建设项目、甘肃省文物局项目、敦煌研究院院级课题、陕西师范大学教学实验项目等多项课题。参加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
先后获评西北大学优秀毕业生(1996)、兰州大学研究生宝钢教育基金奖(2003)、敦煌研究院中青年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2003)、兰州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奖(2004)、甘肃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008)、甘肃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酒泉市优秀青年标兵(2009)、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2010)、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2013)、甘肃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甘肃省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15)等荣誉奖项。
先后在《文物》、《敦煌研究》、《考古与文物》、《敦煌学辑刊》、《考古学报》、《中国藏学》、《西域研究》、《考古与文物》、《普门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新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中国史研究》、《圆光佛学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图书与情报》、《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兰州学刊》、《人乘季刊》(台湾)、《人大复印资料》、《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奈良美术研究》(日本)、《故宫博物院院刊》、《西藏研究》、《石窟寺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装饰》、《文物世界》、《藏学学刊》、《光明日报》(理论版)、《法音》、《西夏研究》、《山西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史知识》、《THE SILK ROAD》、《西夏学》、《石窟艺术研究》、《民族艺术》、《中国美术研究》、《形象史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50余种学术刊物与3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50余篇,计约200余万字。
策划发起并组织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分别为“2010敦煌论坛:吐蕃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2010年7月莫高窟),“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高台),“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8月金塔),“考古与艺术,文本与历史——丝绸之路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7月西安),“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17年理事会”(2017年7月西安),“观念技术 视野视角——敦煌石窟研究方法论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10月敦煌莫高窟),并编辑论文集的出版。
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办学术年刊《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任主编,已出版四辑。
先后参考各类国内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先后赴日本、法国、访问学习,赴美国、英国、土耳其、韩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考察。
主要从事考古学(石窟考古)、图像学、佛教美术史、历史文献学(敦煌文献)、丝绸之路艺术考古等教学与科研。
一、个人总体学术总结
1.总体情况
沙武田自1996年大学本科毕业到敦煌莫高窟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国际“显学”敦煌学的研究,具体方向是敦煌文化、敦煌石窟考古与敦煌壁画图像研究。先后就敦煌画稿、吐蕃统治时期石窟、敦煌壁画中的粟特人及其美术、洞窟供养人画像、“原创性”洞窟个案、归义军时期石窟考古、敦煌壁画与丝路文化交流、敦煌西夏石窟、敦煌壁画中的长安影像等多个专题展开研究,每个专题均获得相应的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项目支撑,相关成果多半以专著出版。
以上多个研究专题,是沙武田20余年时间从事敦煌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学术贡献。这些专题和领域多属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部分属不太为人关注的问题,资料获取不易,研究难度较大。同时,这些课题多为敦煌石窟研究的基本问题,且多属学术前沿问题,国际关注度较高。如敦煌画稿研究关系着中国绘画发展史的整体面貌和进展;吐蕃期洞窟关系到国际藏学研究中的早期吐蕃历史诸问题;敦煌壁画中的粟特人及其美术课题则关系到国际汉学界的热门话题粟特学、丝绸之路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关系到西夏学各方面的研究;洞窟个案和归义军石窟考古则关系到传统佛教石窟考古的新进展;敦煌壁画中的长安影像关系到唐代考古和长安学的研究。因此,就今天国际敦煌学之石窟与壁画研究现状而言,候选人在敦煌石窟研究领域所涉猎的问题和所取得的相应成果,在多个领域可打通学术,或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可以说为推进国际敦煌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客观地讲候选人在敦煌石窟与壁画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在国内外中青年研究人员中是不多见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的研究成果也相应得到学术界较高的评价,或多或少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和相关问题的发展,其中二部专著先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书系,得到学术界肯定。
2.具体成果和社会影响
以敦煌石窟为研究核心,候选人先后出版学术专著8部(其中2部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权威杂志有《考古学报》《中国史研究》《文物》,核心杂志有《敦煌研究》《中国藏学》《西域研究》《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兰州大学学报》《敦煌学辑刊》《西夏学》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外文杂志有《THE SILK ROAD》(美国)、《奈良美术研究》(日本)等),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重大招标1项、一般1项,青年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如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人社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等6项,获省部级荣誉奖项5项(包括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等),组织策划并召开专题国际学术会议6次,发起读书班、共同研究班各1类,主编、编辑学术著作多部,主编学术辑刊《丝绸之路研究集刊》(年刊),先后赴日本、法国、荷兰、土耳其、韩国、吉尔吉斯斯坦、美国等国作客座研究、学术访问、会议交流或学术考察5次。
二、在具体研究领域的学术总结
1.吐蕃时期敦煌石窟研究
敦煌石窟中的吐蕃时期洞窟和图像,因为变化大、图像复杂、内容构成关系不明确,一直以来是敦煌学、藏学、考古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亦是瓶颈问题,无人作全面综合的专题研究。候选人出版的专著《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65万字,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该成果是目前为止敦煌学界就吐蕃期洞窟进行全面综合专题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本成果对吐蕃期石窟涉及一些重要问题,如吐蕃佛教和图像的影响、洞窟营建史、社会历史背景、供养人画像、敦煌石窟历史重构原因、个别洞窟和图像个案专题等问题均作了解析,把敦煌石窟中最特殊时期洞窟的基本历史面貌呈现给学术界,特别是有关藏学界关注的吐蕃期历史、佛教、信仰等问题,因此也引起藏学、民族学界的重视。
2.敦煌画稿研究
本课题以敦煌藏经洞保存下来的粉本、刺孔和大量的白描画稿为基本资料,结合历代洞窟中关系到绘画过程的壁画进行了深入研究,成为研究中国绘画史极其富贵的画稿资料。之前美国学者有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对洞窟壁画联系不够,过于看重粉本的本身而忽略了画稿本身亦可作为一类绘画题材的重要性。候选人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成果(54万字,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此课题对敦煌画稿作了全面研究,梳理了绘画史上画稿的创作与发展运用这一基本历史问题,以敦煌画稿资料为中心,结合画稿与洞窟壁画关系,进而深入到壁画图像研究的深层次问题中来,同时也涉及画史中一些重要问题,如“色标”等问题。本成果不仅是敦煌石窟壁画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成为艺术史、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长期以来受到除敦煌学、考古学以外包括美术史、图像学、中国绘画史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的好评。
3.敦煌石窟粟特美术史研究
敦煌是丝路重镇,是中古时期粟特人的重要聚居地,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成为历史时期敦煌的重要居民,在历代敦煌石窟营建发展史上,粟特人成为重要的供养人、赞助者,因此敦煌洞窟的营建过程中,必然有粟特人的参与,并有不小影响。 “敦煌石窟粟特美术研究”课题,因为关系到粟特人而成为学术前沿所在。候选人较早关注这一问题,至今已在此研究方向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涉及诸如敦煌画中的粟特九姓胡人供养人画像(《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敦煌石窟中的粟特人功德窟研究——分别就莫高窟初唐第322窟(《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3期)、中唐第158窟(《美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1、2期)、中唐第359窟(《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作专题研究,另就归义军曹氏的族属问题从曹氏家族画像角度有探讨(载《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时,本课题分别获2013年度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引起丝绸之路、粟特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
4.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研究
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最具历史信息的图像内容,也是石窟营建史研究最基本的切入点,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有影响的专著问世,候选人自2003年在《中国藏学》发表第一篇关系吐蕃石窟供养人画像的文章以来,一直关注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的研究,迄今为止,先后在此研究方向发表论文12篇,分别就吐蕃期石窟供养像,敦煌石窟于阗国王供养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粟特九姓胡人供养像(《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归义军曹氏家族供养像反映出来的画像特征与其族属关系不统一现象,莫高窟第16窟整体重修时供养人画像的缺失与藏经洞的封闭(《西夏研究》2012年第2期),敦煌壁画中的回鹘供养像(《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首任归义军节度使功德窟第156窟供养像的专题研究等问题作过系列的研究,对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在分时代研究的同时也有整体的把握。同时,候选一直参与敦煌研究院有关供养人研究的集体课题,相关后续研究正在进行中。
5.敦煌“原创性”洞窟个案专题研究
“原创性”洞窟个案专题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对敦煌石窟研究的热点和主流方向之一,候选人近年来对此问题有关注,以瓜州榆林窟第25窟为研究对象作专题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出版专著一部(《榆林窟第25窟—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另有作为主要参加人和主要撰稿人完成的《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研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项成果)。对两所洞窟的专题探讨,力图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有代表意义洞窟的个案研究,以相关洞窟及其壁画为线索,对敦煌学、藏学、唐史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
6.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
长期以来,候选人在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的同时,特别关注对归义军时期洞窟相关问题的考古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此方面主要包括A.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考古学研究,B.归义军时期代表洞窟研究,C.归义军时期个别洞窟定名考,D.围绕敦煌藏经洞相关问题的研究等问题。本成果的研究,旨在以具体问题研究的方式,推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的整体进展。
7.围绕敦煌壁画与丝路文化交流的研究
敦煌是丝路重镇,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敦煌壁画无疑是研究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资料,随着丝绸之路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敦煌再次成为丝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候选人近年对敦煌壁画中与丝路文化交流有关的图像,分别就敦煌的粟特胡人画像(《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西李轨政权(《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莫高窟第220窟舞蹈图反映出来的唐长安风气(《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0辑,Volume 14 of The Silk Road,2016),敦煌壁画中反映丝路交通贸易的图像(《吴越佛教》第九卷、《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一辑)等问题作专题研究,重点揭示包括第220窟胡旋舞蹈图、张骞出使西域图、胡商遇盗图等敦煌壁画图像所包含着的丝路交通和文化传播的意义,旨在通过洞窟壁画图像的研究视角提升敦煌在丝路交通中的地位和意义。
8.敦煌西夏石窟研究
西夏统治敦煌地区近200年时间,敦煌是西夏佛教的重镇,留下了包括藏传壁画和汉传壁画在内丰富的图像资料,又有大量的西夏文字文献资料,长期以来是西夏学界关注的重点。但是由于西夏洞窟特征不明显,洞窟营建文献不存,供养人信息的缺失等客观事实,使得这一研究进展不理想。围绕敦煌西夏洞窟,候选人先后就西夏洞窟分期(《西夏研究》2011年第2期)、部分西夏洞窟的时代(《敦煌研究》2013年第4期)、西夏观音信仰(《法音》2011年第3期)、唐僧取经图(《汉藏佛教美术研究》第一辑)等方面进行过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候选人近年来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联合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拟对这一期洞窟做全面研究,目前此研究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