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党圣元
专业:文艺学
职称:研究员
简介:
党圣元,陕西子洲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科研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研究所优秀成果奖多项。2008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证书、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料学、中国古典文学和文体观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文艺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
研究专长:
1文体学研究:近年来尤致力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史文献资料整理、考辨、笺释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密切关注中国古代文体观念问题,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信息和研究现状,一直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围绕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发生和演变过程、传统文体分类、传统文学批评“以体论文”特点、文体形态与观念方面的个案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几种古代文论研究的专著中,对传统文论中的文体观念问题也多有涉及和论析。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也做过一些资料选辑、叙录、注释、考辨性质的研究工作,并且有成果出版、发表。因此,在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文献整理及其理论阐释方面,具有长期的研思实践和相当的学术积累,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和方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
2 提倡“文化通识”“国学”视野与“大文论”眼光的古代文论研究:“国学”视野与“大文论”眼光意在强调返本与开新,旨在恢复由先秦思想文化所开启的文、史、哲合一的生成语境,强化对象的历史语境还原。古代文论研究应该建立“大文论”的观念与“文化通识”意识,强化“国学”视野与方法。针对以往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和缺憾,主张传承传统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对古代文论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辑录、考订、笺释、疏证、训诂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并且在自己的研究撰述工作中努力践行之,有意识地在古代文论研究中加强文艺学与文献学的互相借鉴与融会贯通。
3中华文艺思想史研究:从2014年开始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的编撰工作,该项目包含《中华文艺思想通史》《中华文艺思想通史资料长编》两部分,除了负责全盘工作而外,还担任其中魏晋南北朝卷、清代卷的主编,亲自参与编写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中华文艺思想通史资料长编》各卷初稿,以及《中华文艺思想通史》撰写提纲工作,这也为开展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获得了学术积累和学术能力,积累了课题组织实施方面的工作经验。
教育背景: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古代文论方向
教授课程:
本科课程:《文学理论》等
研究生课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史料学》《〈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经学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诗学》《诸子选读》《文学文化前沿》等
代表性论文:
[1]《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2]《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方法论管见》,《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3]《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
[4]《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5]《体貌与文相》,《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6]《全媒体时代文艺传播的社会责任》,《求是》2016年第4期。
[7]《体性与风格》,《江海学刊》2018年第1期。
[8]《消费主义思潮对文艺创作的冲击及其应对》,《求是》2014年第18期。
[9]《唐宋类书“文部”的文体学价值》,《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冬之卷。
[10]《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术效应——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学科的一个反思》,《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1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进步”观》,《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12]《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
[13]《断裂与融合——兼谈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过度阐释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4]《苏轼诗学批评之义理及其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5]《“气”与建安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16]《章学诚的传记写作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17]《唯物史观与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研究》,《文学遗产》2017年第3期。
[18]《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1日。
[19]《在“求真”与致用之间——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路径检视》,《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20]《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传承》,《光明日报》2017年2月10日。
[21]《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美学体系论〉》,《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22]《评吴承学〈中国文体形态研究〉》,《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23]《评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24]《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和学术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1期。
[25]《评李春青〈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26]《苏轼的文章理论及其美学特质》,《人文杂志》1998年第1期。
[27]《〈淮南子〉的艺术创作论和审美鉴赏论》,《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
[28]《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思想战线》1989年第1期。
[29]《谈“易象”》,《思想战线》1986年第3期
[30]《论汉魏六朝的赋体源流批评》,《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31]《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32]《论文学史本体》,《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33]《朱梅崖年谱简编》,《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3卷。
[34]《道与境》,《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1期。
[35]《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6]《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和创作实践相互融通特点说略》,《文艺争鸣》2015年第12期。
[37]《象·实象·假象》,《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38]《〈淮南子〉的美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1辑。
[39]《论文学价值观念的基本规定性》,《学术研究》1996年第3期。
[40]《论文学价值评价标准及其方法论原则》,《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
[41]《魏晋名理学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42]《学科范围、体系建构与书写体例——古代文论研究中诸问题的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3]《“举本统末”与王弼思想的再认识》,《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9期。
[44]《返本与开新:本体性阐释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5]《对话与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意义之生成》,《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
[46]《如何阐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文论范畴》,《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秋之卷。
[47]《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8]《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49]《新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格局、问题意识及方法范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0]《墨子与〈书〉学关系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2期。
[51]《竹林名士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2期。
[52]《“国学”视野与传统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7日。
[53]《文心雕龙“骨鲠”释义》,《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9期。
[54]《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秋之卷。
[55]《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强制阐释”谈略》,《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
[56]《如何在文化通识视野中阐释“文气”说——兼评〈文气话语形态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3期。
[57]《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美学自信的重建》,《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秋之卷。
[58]《通变与时序》,《西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59]《中国古代诗文评的思维与方法举隅——走出“强制阐释”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60]《〈文心雕龙〉“骨”论》,《郑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61]《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2期。
[62]《吕祖谦“诗人之心”的探求与建构》,《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63]《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体认”功夫论》,《学术研究》2016年第10期。
[64]《古代“中和”文艺观管窥——以〈书〉及〈书〉教中的文艺传统为视角》,《扬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65]《南宋书院酬唱之风及其诗学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66]《中西文论中“神思”与“想象”的比较及会通》,《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期。
[67]《王弼著述的性质及其思想来源再审视》,《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68]《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题与导向》,《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5期。
[69]《〈周易〉阴阳学说与“和合”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70]《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西北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71]《选本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人文杂志》2017年第11期。
[72]《赋在当代:体制、语言、夸诞》,《读书》2017年第11期。
[73]《北宋初期古文家韩愈观异同论》,《河北学刊》2017年第6期。
[74]《回到原点:再论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科研项目:
1主持中国中古文学理论文献整理与研究(17AZD027)
2主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7YCXZD010)
3主持《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六卷
4主持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36)
专著与教材:
[1]《返本与开新——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阐释》,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六朝清音》(修订本,《华夏审美风尚史》第4卷,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老子析义》,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5]《老子评注》,岳麓书社2007年版。
[6]《梅崖居士全集》(第一作者),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
[7]《六朝诗选》,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8]《文学价值论》(与敏泽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版,1999年修订再版。
[9]《与古为邻》,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国古代道的士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宋代文论名篇选评》,收《中国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2]《六朝悲音——魏晋南北朝诗歌选注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996年再版。
[13]《华夏民族审美精神鸟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文学史理论》(《新世纪文论读本》系列之一),选编(与夏静合作,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沉思——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问题探析》,辽海出版社2017年版。
[16]《唐宋词名篇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17]主编《中国古代文论读本》(四卷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8]主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执行主编之一),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19]主编《名家书趣》(9种),中原农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主编《国学基础文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主编《新世纪文论读本》(8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主编《中国现代文化世家丛书》两辑8种,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3]主编《中华古文论释林》(清代卷,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主编《中国古代文论读本》(一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