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由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的“史学数智化的理论路径与方法”学术沙龙在我校长安校区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董杰,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张光伟作为引言人发言。我校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王新刚,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莉、肖爱玲,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葛洲子、许鹏、裴玉洁等专家学者参加活动。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化成教授主持活动。
董杰教授介绍其团队研发的古典数学智能体,突破了对古籍中数学符号、算法等复杂内容的数字化处理难题,为传统数学典籍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他分享了“获取数据—理解数据—应用数据—保障安全”的四步走实施策略,并强调实现智能化的前提是做好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数据,掌握完备数据后则考验的是研究团队对数据的理解程度与实践应用能力。
张光伟老师分享了其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处理盛宣怀档案的实践经验。他指出AI可以介入从史料处理、叙事构建,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过程推进的史学研究全流程。在构建智能体时,可通过多个智能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复杂任务。未来,在技术上还需将历史学的方法论协议化,以突破大模型的应用瓶颈。
王新刚教授结合混沌动力学和复杂系统的研究背景,认为AI是高效研究工具,可助力数据获取和分析,但存在数据质量、学习效率等瓶颈。他强调量化数据作为史学语料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还需合理结合人机优势,围绕具体问题开展有意义的史学研究。
张莉教授结合自身在“AI时代历史地理学的数字化实践”研究提出,历史地理学研究应推动两大思路转变:从“简单因果分析”转向“网络分析”,以处理复杂数据关系;从时间因果关系转向复杂时空关系,关注跨空间的事件关联,并强调了加强零散数据整合利用的重要性。
肖爱玲教授介绍了自己在早期汉代城市地理研究方面的数据实践与愿景,表示目前正在着力构建和完善“中国古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入“都城生命周期”概念,动态呈现不同时代的都城空间变迁,以此讲述历史的时空关系,分析中国文明的演进过程。
葛洲子副教授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冲击下历史学价值的深刻反思与出路探索,他认为关键在于从“解读文献”转向“生产数据”,将非标准化的古籍文本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结构化语料,构建专业数据库,并通过团队力量共同推动历史学科在数字时代的革新。
许鹏副教授基于自己在西夏文研究的经历,提出AI技术的冲击将带来研究范式的巨变。未来一是依托AI强大的深度识别与整合能力,将研究者从手工校读中解放出来;二是通过技术驱动的大规模文献比对,重新审视和修正既往学术观点。
裴玉洁老师指出文博考古领域在历史学数字化工程中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坚实的“实物资料”支撑。她强调,研究需深度融合实体文物本身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复原与知识图谱的构建,有助于发现文物间的新关联、形成新的叙事逻辑,拓展文旅和教育行业的边界。
陈子明博士生基于自己对国内外AI在历史问题研究的应用实践梳理,提出AI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仍面临AI决策过程不透明、方法论不兼容、一手史料资源不足等根本性挑战,其深度融合尚需突破多重瓶颈。
李化成教授在总结时表示,目前学院以史学数智化提升工程为抓手,在利用大模型技术进行西夏文识别、古籍整理、古地图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突破,并做了许多应用实践,社会反响很好。通过今天的深入交流,为“史学数智化”的实践之路拓宽了思路,也为后续进一步推动史学研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