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高研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办“人工智能视阈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新时代思考”学术沙龙

为借助AI赋能视角挖掘历史经验对当代科技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借鉴价值,10月11日上午,由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视阈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新时代思考”学术沙龙在我校长安校区成功举办。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荣誉所长高策教授、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教授、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章梅芳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董杰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青年研究员杜新豪、副研究员李润虎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活动。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作为引言人发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化成教授主持活动。

刘兵教授表示此次活动研讨的主题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尝试以新视阈新理念梳理中国古代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机制,并从历史视角反思现代科技体系,挖掘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资源,这对重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图景、构建中国科学技术自主三大体系、服务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策教授认为从人工智能视角来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有助于整合碎片化历史知识。要深入挖掘古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深层机制,探讨其对当下的影响。要打破学科局限,并以漳河流域古建筑群的研究为例,提出像古代哲学思想等非科学中介的技术应用现象应值得关注。

陈凡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深入挖掘古代科技对当代创新的借鉴意义。他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寄予厚望,建议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可依托该课题申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并进一步凝聚团队力量,推动长期研究。

曲安京教授提出以“时间标准”(如历法)、“空间标准”(如数学)及其应用为切入点开展科学史研究,并关联中国正统思想文化的构建。他指出科学史研究需要跳出封闭圈子,和历史学充分结合,还原科技在古代文明中的作用。

章梅芳教授提出从编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进行梳理,主张回归到中国古代社会语境中去研究科技与社会整体互动史,并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性。王双怀、董杰、杜新豪、李润虎等与会专家分别聚焦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各自领域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以及对当前国家治理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化成教授在总结中表示,科学技术史研究应加强社会调查,明确需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提出有效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指出,科学技术史关注社会对科技的影响,历史学下的专门史关注科技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学科交叉很有价值。陕师大中国史学科底蕴深厚,在相关领域不断深耕,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全力支持该课题领域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