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素养和论文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特区”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特色贡献,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于10月29日至11月1日成功举办“名家课堂”第一期暨“刘城工作室世界历史文献选读与论文写作精讲课”。本次课程由著名中世纪史学家刘城教授主讲,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的八十余名青年学者、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参与了课程。
一、本科生研讨班
本期课程分为本科生研讨班和研究生研讨班。在本科生研讨班中,刘城教授以《大宪章》为主题,讲述了这一历史文献的起源及其多次修改的历程。她引领学生们逐条解读了关于封君封臣制的关键条款,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条款背后的法理逻辑。通过对这些条款的精细解读,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复杂面貌,以及它对现代法治理念的深远影响。
二、研究生研讨班
在研究生研讨班中,刘城教授安排历史文化学院24级博士生唐可迈、徐煜东和马芸辉分别分享了题为《<斯瓦尔巴条约>背后的各国诉求》《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研究中的“反间说”》《亚历山大·本尼格森中亚伊斯兰教研究述评》的学术论文和写作思路,并引导学生们围绕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层面内容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刘城教授结合自己长期的科研经验,为同学们的论文建议方向、指点迷津,并指出了优秀的史学论文所应具有的合理结构与深层理论。通过两天的研讨,学生们对于学术写作的脉络与要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深入认识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升了学术研究能力。
三、学生课程体会
刘城教授的倾情讲授与指导为学生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23级世界史本科生刘鲁瑜: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刘老师此次中世纪文献导读课程。老师从背景、文本修订以及具体条款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介绍,其中,刘老师带领我们对《大宪章》中有关封君与封臣双方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责任的部分进行了细致分析,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世纪人们和土地的紧密关系,感受中世纪封君封臣制的相关原则在条款上的体现,并且进一步学习了中世纪文献的语言用法。非常感谢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我深感收获良多,更加明晰了如何学习世界历史文献选读这项课程。
23级世界史本科生赵俊成:在最近的两堂世界历史文献选读课上,我们有幸聆听到了刘城老师的谆谆教诲。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围坐于圆桌,刘城老师真诚、慈祥而又博学,她带领同学们深刻地解读了大宪章特别是其中财产继承相关的条款,向我们讲述了她关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理解与思考,耐心而亲切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大至社会制度内核,小至社会生活细节,博学睿智令人叹服,有效地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与思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于中世纪的全面理解。课程结束后,刘城老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了解答,使我们受益匪浅,并期待下一次类似的课堂。
24级世界史博士生唐可迈 :这次课程,我拙劣的论文有幸得到了刘城老师的指导,让我如沫春风,受益匪浅。刘城老师不但具有熟练的写作技巧,也具有耐心热情的教学态度,她对拙作的热心指点,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除了刘城老师以外,同学们也对我的论文热心地提出了意见,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刘城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指点,我将认真反思自己论文的不足,在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改进,争取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24级世界史博士生徐煜东:本次论文写作指导课让我受益匪浅。首先,老师帮助我理清了论文思路,让我明白了如何一步步搭建起论文的框架,如何通过主题句与分节标题呼应论文的核心主旨,这对我后续的论文写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关于历史研究客观性的探讨,使我认识到在研究过程中要尽量摒弃主观臆断,以事实为依据,严谨治学,这一点对于提高历史研究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再者,老师强调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突出核心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我学会了如何抓住问题的关键,使论文观点更加鲜明。最后,关于历史学研究者的人生规划,老师给出了宝贵的建议,让我明白了在学术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本次课程让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学术生涯指明了方向。
24级世界史博士生马芸辉:参与这次以我的论文《亚历山大·本尼格森中亚伊斯兰教研究述评》审阅讨论为主题的课程讲座,于我而言是一场学术能力的精进,一次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我的论文及PPT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我内心既期待又忐忑。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我逐渐被刘城老师和各位同学深刻而专业的见解所折服。刘城老师从论文内容、逻辑架构、文字表达等方面全面剖析了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不足和修改意见,让我对自己的论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次课程是我学术道路上第一次以会议方式交流我的论文。它让我明白,学术研究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我将带着这些宝贵的收获,认真修改论文,向着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迈进,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自己在学术之海中不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