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要求,克服相关观念、理论、时空的“碎片化”倾向,发挥文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担当,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人文高研院”)隆重推出“大文学”论坛。论坛呼吁在长时段历史中,通过整体性、有机性联系的思想眼光来开展文学、文学史研究,展现文学研究叙事的“大历史观”“大文学观”和“大文学史观”。
10月16日上午,“大文学”论坛首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举办。本场讲座由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述卓主讲,题为《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人文高研院院长李化成教授主持,驻院研究员党圣元教授和首席专家李继凯教授担任与谈人,文学院程国君教授、外国语学院张亚婷教授等三十余位师生现场聆听了讲座。
在讲座中,蒋述卓教授指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应以区域与语言作为基本的界定,而“世界华文文学”则隐含有将世界各区域华文文学整合与超越的意味,有通向“世界文学”的指向。蒋老师认为,从“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演变和推进,更是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美学策略和文化策略。他结合大量的华人作家和作品,重点讲述了世界华文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版图的美学策略和文化策略的三种方式:一是以平等的方式成为展示各地华文文学的窗口;二是作为跨界、交叠、混杂的“第三空间”,以独特的美学和文化面貌进入世界文学;三是运用新的视角,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表现世界文明及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蒋老师还进一步指出,“没有经过翻译的文学不是世界文学”,翻译是助推世界华文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必由之路。
在与谈环节,李继凯教授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当代文论的古代资源、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世界华文”的界定更为稳妥、更有张力。对于蒋教授谈到的“混杂”“杂合”的问题,他通过鲁迅的杂合文体指出,杂合最高的程度是“融合”。
党圣元教授就“世界华文文学”涉及的范围界定、概念界定、华文文学创作和理论积淀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探讨了理论术语中关于“合”与“和”应如何使用的问题,认为应该从共同体、共同价值的建构出发,拓展华文文学研究的意义。
程国君教授表示,蒋述卓教授是他做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领路人,听完讲座深受鼓舞,将继续深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潜心科研。
张亚婷教授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谈到,蒋述卓教授的讲座使她学习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深受启发,将在课堂阅读中加入华裔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并表示,文学作品的接受和流通中需要不同语言的译者介入。
李化成院长还分享了他阅读蒋述卓教授散文随笔集《生命是一部书》的感受。他认为,做大文学需要有大情怀,《生命是一部书》处处体现了这种情怀,既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又以简约的笔触生动描绘了“生命情思”“怡心情趣”和“文化情缘”(分别为该书三辑的名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讲座加深了师生们对于“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解,明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界定范围,并且意识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意义。世界华文文学运用新的视角,关注人类共同的话题,表现了世界文明及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它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文学尤其是华语写作的文学版图。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必将在文化发展中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