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高研院新闻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青年学者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刘城工作室”学术研讨班(第1期)成功举办

 

为激发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发挥“学科特区”及高水平专家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于5月7日至17日成功举办“刘城工作室”学术研讨班(第1期)。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共计10位青年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入选本次研讨班,接受了我国著名中世纪史学家刘城教授的指导,并围绕学术研究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5月7日下午,“刘城工作室”学术研讨班(第1期)开班仪式正式召开,刘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研讨班旨在加强学术互鉴,锻炼并提升青年学者的思考深度与学术写作能力。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梁莹副处长、历史文化学院郭响宏副院长和人文高研院李胜振副院长分别致辞,从学科建设、历史学科发展等角度简要介绍了研讨班的设置初衷和基本情况,对研讨班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刘城老师指导青年学者的热情和付出表达了感谢。校外学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朱文旭与校内学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张子翔代表学员也进行了发言。

在学术研讨班开展期间,每天有一位学员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论文选题与写作思路。尽管学员之间研究方向各有差异,但刘城教授结合长期科研经验,为每位学员的论文建议方向、指点迷津,特别指出了优秀的史学论文所应具有的合理结构与深层理论,使学员们都深受启发。学术研讨期间,大家思维活跃、踊跃交流,从论文的整体结构,核心论点的提炼,到学术概念的辨析,研究时段的界定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十余天的研讨,学员们对于学术写作的脉络与要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学术研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青年学者是推动学术创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提升人文学科青年学者的科研能力,既关乎个人成长,又关乎学科发展与文化繁荣。人文高研院院长李化成教授指出,本次研讨班是加强“双一流”建设,深化学科特区建设内涵的一次尝试,也是发挥高层次人才队伍作用,促进特聘教授与青年学者良性互动、推动学术研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探索;接下来,人文高研院将积极总结经验,努力开展更多富有活力的学术活动,助力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刘城教授的倾情指导与学员间的精彩交流也为学员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回想这紧张而又充实的数日工作坊,足以称得上聚焦学术、未雨绸缪、平等温暖、嘉惠后进。与会老师、同学环绕而坐,在该日汇报人发言完毕后,大家围绕着议题切入点、核心史料、核心论点、分论点与文章逻辑结构等重要问题,频频请教发问或献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刘城老师则统领全局,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上或将大家触及而未深入的问题展开、或将大家从无边无际的游思之中抽出转回到学术正轨、或将不成逻辑的点点灵光总结提升、或在一片寂静之时分享治学之体会感想,给予大家启示。对于该日的汇报人而言,这是极大的鼓舞与挑战。于我个人而言,能有这样一次机会接受刘老师和与会师友的提示点拨,弥足珍贵!——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朱文旭

如陕师大人文高研院这样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高教平台,与刘城老师这般博学、热情、睿智的学术大家,并一众真诚、进取、潜力无限的高学巧匠。三者之荟萃,使我们得飨此学术饕餮。在青年学子心里,学术研究是一乐事、钻研学术是一趣事,学术发表有时也是“苦差事”。然有一种理想的学术传承路径,如学术高峰向溪流引水,是一种前人引导、后人喜得充实与滋养的过程。本次研讨班恰为青年学子与高山对话搭建了桥梁。云集山脚的款款溪流,也因此变得更为丰沛、互为助长,进一步获得了成江聚河、穿山入海的可能。——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 张广宇

满满十一天,十个学员,十次“开题”,每次三小时,充实、饱满、深入。深深受益于刘老师倡导的历史学的工匠精神:从核心概念、核心史料,到题目斟酌、框架设计,再到主题思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另外,此次研讨班重学术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审论文逻辑,让外行能看懂,头脑风暴式讨论更是使人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刘老师手把手传授历史学家的技艺,为“青椒”群体成长答疑解惑,为青年学者学术提升助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周厚琴

为期11天的研讨班,每一天都紧张又充实,更有满满的收获!刘老师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厚的历史学养让人叹服。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大家围绕一位学员的论文,一起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其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虽然大家的选题和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但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是相通的,刘老师高屋建瓴的评述和建议总能让我豁然开朗,学员们踊跃的讨论让我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本次研讨班不仅使我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更进一步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深化了我的学术思维。真心希望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姚娜娜

很荣幸能够入选参加这次论文提升计划。十多天的课程收获满满,每一天都是头脑风暴。从选题,到立意,再到论文结构,刘老师带着我们给每篇文章“会诊”,真心感谢老师的帮助与指点。已经开始期待第二期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张子翔

此次刘老师的科研提升工作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深入学习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从选题到构思,再到论文撰写和学术汇报,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系统地规划和组织我的研究工作;参与此次工作坊的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不尽相同,与他们的讨论和交流,我不断深化了对学术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也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困惑,我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工作坊帮助我进一步培养了一些重要的科研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和科学道德,这些对于我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术生涯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尹小凤

为期十一天的研讨会结束在即,心里非常不舍。回想这十余天的日子,每天都那么充实,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古今中外的题目,聆听刘老师高屋建瓴的指点。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选题与建立框架”,是学术写作的第一课,在刘老师的指导中,我学会了如何选一个有价值、有可行性的题目。在讨论中,刘老师对于历史事实的信手拈来也让人叹服,让我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仰之情,也有了日后的学术榜样,在志业学术的路上追蹑良师的脚步一路前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可

非常有幸能够参加本次“青年学者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研讨班成员研讨领域和主题广泛多元、研究视角和方法新颖,而且所引用的文献扎实可靠。在刘老师对每位成员亲诚指导和仔细耐心的解疑答惑过程中,大到论文框架结构,章与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小至逐句逐字的细致分析。我深深折服于刘老师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我对此深受启发,治史之人需要宏大的目光,而做的却是细节的学问,使我反思在已有史学积累的基础上,如何跳脱出固有文本去创新探索新路径。劳谦君子终有吉!今后我将继续秉承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以工匠精神扎实地深耕于此后的研究学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高艺航

十分有幸能够入选“刘城工作室”学术研讨班,和刘老师与研讨班诸位老师、同学相处的十余天时间温暖且充实,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刘老师深厚的学养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激励并影响着我。在研讨班学员进行汇报的过程中,尽管每位学员的研究领域与选题方向各有不同,但刘老师总能鞭辟入里,敏锐地指出学员们的问题所在。大到框架结构,小到遣词用句,刘老师都予以细致的指导与点拨。刘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我对于史学论文写作的行文架构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应该在专注于解释问题的同时,逐步凝聚并提炼出其中的道理。除了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学员们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也令我印象深刻。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往来,我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思路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诚挚地感谢刘老师与研讨班中的每位成员,感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提供的宝贵平台,期望能有机会与大家再次相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