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著名学者葛承雍教授与青年长江学者孙英刚教授发起的“走向盛唐”工作坊第一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在学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许多学者意犹未尽,一些学者因故未能参加,十分遗憾。鉴于此,2023年8月25—27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中共磁县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磁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承办的“走向盛唐”工作坊第二期在古代邺城即现在的河北磁县和河南安阳两地召开。
按照“历史考察两只脚,观察文物两只眼,对话交流两个脑”的思路,本次工作坊由会议研讨和实地考察两部分组成,穿插进行,让历史遇见考古,文本遇见文物,力图实现文物与文本的互证。本次工作坊完全秉持纯粹的学术立场,致力于推动知识的真正有效增长,并不追求参与人数的规模。共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宁波大学、云冈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近20位学者和10余位博士研究生。与会学者的学科背景丰富,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文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在3天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有力地推进了不同学科间的纵深交融。
8月25日上午,工作坊开幕式在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报告厅举行,由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晓亮主持。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葛承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段海峰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
随后进入学术研讨阶段,分考古、艺术、宗教、体制、形态五个专场进行。第一场的主题是“考古:用考古新发现解读南北朝至隋唐的立体面”,贺西林教授主持,倪润安教授、韩建华研究员和李浩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倪润安教授以《故都新样:北魏洛阳墓葬文化的“晋制”表达与发展》为题,结合历史文献并综合洛阳北魏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种类和形制以及墓葬壁画等的特征与演变,认为从迁洛到永熙三年(534)北魏灭亡的40年间,北魏洛阳墓葬文化对“晋制”的表达方式经历了低谷、反弹和折中三个阶段。
韩建华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浅倾西国葡萄酒——青海道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探索》,他以考古学的视角,运用大量考古和文献材料,图文并茂,旁征博引,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概况”“青海道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青海道中西文化交流的机制、模式与内容”“问题、思考与未来”四个方面对青海道上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遗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深入地研究。重新思考了决定文明交流的影响因素,认为无论是物品还是技术、思想抑或是宗教,文明的交流都具有选择性、不平衡性和不对等性的特征。
李浩教授以《史料溯源、史事互证与史实挖掘:以考古新出<严公贶墓志><卢淑墓志>为重点的考察》为题,从文学家的独特视角出发,以考古新发现的柳公权撰并书《严公贶墓志》和唐款撰、严公贶书《卢淑墓志》为基础,结合权德舆撰《严震墓志》及其它传世文献,就新材料中提及的唐德宗时期的几件大事与传世文献进行了往复互证。其次,用新的墓志材料补充完善了严氏家族的叙述,并且重新笺证了房琯、杜甫、严公贶、严公弼、李德裕、刘禹锡等围绕汉州房公湖的题写与追忆。再次,梳理了杜甫与严氏家族成员的交游,订正了柳宗元为严公贶撰序的时间。最后,拈出了新材料提及的严氏“家法”,并予以新的诠释。
8月25日下午,进行了学术研讨的第二场和第三场。第二场以“艺术:用艺术创造观看文化的脉络和影响”为主题,沙武田教授主持,邱忠鸣教授、贺西林教授和郭海文教授依次作主题发言。邱忠鸣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曹仲达及其唐宋影随与东亚回响》。首先,她利用《历代名画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等唐宋画史与佛教文献考证了曹仲达的家世,认为曹仲达是移居汉地的数代粟特移民之后裔;其次,通过对粟特故地、西域等地和北齐相关考古图像材料的细致比对,推证“曹家样”与粟特故地美术之间有着密切但非直接的关系;再次,探讨曹仲达及其画风的样貌;最后,探讨了“曹家样”对后世和东亚艺术的影响。认为“曹家样”是一种多元艺术杂糅的样式,或可称为“多元融合式”(convergence in divergence)。曹的画风入唐被尊为世代模范,对初盛唐艺术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影响至宋,流风及于日本平安与镰仓诸时代。
贺西林教授以《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阎毗与隋废太子杨勇墓画像石棺》为题,对陕西潼关税村隋废太子房陵王杨勇墓出土的画像石棺与隋代宫廷匠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通过列举文献中宇文恺、何稠、阎毗、黄亘、黄衮几位隋廷技艺臣僚的匠作经历和成就,认为其中或有人参与了杨勇墓的相关营造事务。通过比较分析,推测阎毗诏领参与的可能性最大,并进一步认为阎毗可能主导了石棺画稿的创绘。他指出“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是对隋宫廷技艺臣僚何稠、阎毗匠作成就的高度评价,而这一评价在废太子杨勇墓画像石棺上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体现。这件画像石馆整合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视觉资源,既是中古同类画像石馆的收官之作,也是造极之作。
郭海文教授以《唐代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新探》为题,运用文本与图像互证的方法,将唐代公主墓壁画中作为侍女出现的大量女性形象与文献记载中的“六局二十四司”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比对结果来看,唐代公主府中的侍女建制比较完善,侍女的职责大多能和尚宫局的司记,尚仪局的司乐,尚服局的司宝、司衣、司饰,尚食局的司膳、司酝、司药,尚寝局的司设、司舆、司苑、司灯的职责相对应。此外,她又从侍女的目光、体态、举止等形体动作方面对唐代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侍女形象一方面承袭了汉魏六朝的绘画形式和风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后世画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三场的主题是“宗教:佛教入华后引领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韩建华研究员主持,权家玉副教授、尚永琪教授和沙武田教授依次作报告。权家玉副教授以《家贫求仕:魏晋之际士风的变化与影响》为题,对魏晋之际“家贫求仕”观念的思想源头进行了追溯。他从“家贫与性好山水”“曹魏名士入晋的态度转变”“魏晋时期名士群体的叠加”三个方面作了深入剖析,认为家贫求仕不过是士人文化与政治文化对垒的剪影,士人带着排斥政治的态度走进政治空间,以名士身份自诩,服膺于名士文化。
尚永琪教授的讨论非常宏大,以《汉唐时期的动物知识谱系及其历史意义》为题。从“物类名实之辨中的动物与理性实践知识体系”“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区域动物与天下秩序”“历史政治变局中的动物与天命所归”“动物符号与古代中国社会阶序的构建”“动物与古代社会伦理:源于天道的人文秩序精神”五个大的方面展开叙述,认为汉唐中国的动物知识谱系典型地体现出古代中国文化中人与动物“广泛的人文关系”,在人和物、人和神、人和人的关系之间,动物熔融交织于其中,是理解古代“人文生境”的重要纽带——动物既是人类社会的生存资源和动力来源,也是沟通人神的亲缘中介,更是宣示社会秩序的符号象征。
沙武田教授报告的题目与此次工作坊的主题高度契合,为《走向盛唐的佛国净土景观图像建构——汉地佛教视觉艺术从借鉴传统到回归现实的轨迹》,探讨了走向盛唐的佛教视觉艺术轨迹。他从“南北朝时期佛教‘天’‘天堂’‘天宫’观念”“南北朝时期佛教‘天’‘天堂’‘天宫’观念的图像呈现”“传统‘天’图像的局限”“净土类经变取代‘天’图像”四个方面进行梳理。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描绘佛国净土景观的艺术图像作品非常有限而且画面简单,对佛国净土世界的追求多仅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造像碑记当中。从造像碑记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流行一类受汉晋以来世俗传统升天成仙思想和观念影响下的往生佛国净土表述方式,其中以莫高窟西魏第249、285窟二窟顶天界图像为代表,这正是南北朝时期佛教信众在造像碑记中所追求的“天”“天堂”“天宫”“紫宫”所在。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高度发达,流行于南北朝时期的受世俗传统升天成仙思想影响的天界已不再被接受,而是出现了更加具有现实社会写实特征的净土变相。
8月26日一早,工作坊全体人员驱车前往磁县北朝墓群进行实地考察。该墓群现已探明有东魏、北齐的帝王与皇族墓葬134座,1988年被列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考察了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和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墓“天子冢”,安阳古都学会理事张建伟先生全程陪同讲解。兰陵王墓位于磁县城南5公里的刘庄村,墓冢高大,墓前现存碑亭一座,竖立兰陵王神道碑,青石质,龟座。碑首六龙盘绕,碑阳圭额勒碑名,镌阳文四行16个篆字“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碑阴圭额勒高长恭之弟高研宗五言诗一首。碑身正面和背面勒文相连,记述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事迹。
天子冢位于磁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前港村,南镇太行,北临漳水,方圆700余亩,是现存磁县北朝墓群中封土最高、规模最大的墓葬。然岁月沧桑,如今的天子冢上建有各种庙宇,比如玉皇大殿、娘娘庙和观音庙以及胡爷、眼光奶奶、八仙皇姑、花仙之神、无生老母的庙等,已是各种民间信仰的杂糅之地。
上午11时许,工作坊师生返回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参观了馆内的基本陈列。该馆的陈列主题是“走向隋唐”,与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完全吻合,这既是一种偶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陈列由“煌煌帝都——北朝历史与考古”“巍巍陵寝——东魏北齐的陵寝礼仪文化”“泱泱文明——东魏北齐经济生活、艺术与文化交流”三个展厅组成,以磁县北朝墓群中出土的大量壁画、墓志铭、墓俑、金银器为主。展品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精美绝伦,集中展现了磁县北朝考古的巨大收获,为与会学者研究北朝的历史、政治、宗教、艺术、民族、文化交流、都城制度和墓葬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学者们或仔细观察或拍照记录或轻声探讨,文物展厅俨然成为了学者们继续切磋学问的第二空间。
26日下午,工作坊继续进行第四、五场学术研讨。第四场的主题是“体制:专注于胡汉体制融合带来的国家政治变化”,韩香教授主持,王雁卿研究员、何利群研究员、张全民研究员依次发言。王雁卿研究员报告的题目是《北魏平城胡人的考古学观察》,她对平城及周边地区墓葬、石窟寺中出现的胡俑、壁画及雕刻等胡人图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将北魏平城的胡人分为四种身份,即胡僧、胡伎乐舞者、胡商、胡奴,并据文献记载指出还存在入仕于北魏的胡人,如安同、安吐根等。她认为北魏平城时期胡人的尖顶帽已不是汉代设计者或工匠对胡人的一种固有的认识,在形式上可能受到了秣菟罗头戴尖顶帽的贵族石像的影响。平城时代胡人的族源似乎应该以粟特人为代表的西胡人为主体,兼有康居、嚈哒、罽宾一带中西亚的胡人。他们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实践者。
邺城考古队副队长何利群研究员以《2000年以来邺城考古的主要发现与收获》为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第二天对邺城考古博物馆的实地考察预流。他指出2000年之后,邺城考古队的工作重点是探寻邺南城的外郭城,先后大规模发掘了邺北城地下潜伏城门、南水北调北朝墓群、邺南城赵彭城北朝佛教寺院、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核桃园北朝佛教寺院、曹村北朝窑址以及邺南城宫城区等遗迹,取得了重要的考古发现与收获。其中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发掘出佛教寺院内的塔基、佛殿、讲堂、僧房、回廊等大型建筑及相关辅助设施,出土大量建筑构件和珍贵文物,对全面了解东魏北齐时期邺城的城市规划以及探讨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筑造技术和装饰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5年7月起对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北部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持续的勘探与发掘,发现和确认了多处东魏北齐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规模不等的院落、连接及围合大型建筑的连廊与廊房廊道、排水设施、卵石道路、夯土院墙以及早期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墓葬和窑址等遗存,为探讨东魏北齐邺城的建筑格局、宫城范围、宫院制度及建造技术和工艺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张全民研究员以《天街与五桥——从隋唐长安城考古新发现谈起》为题,对2021年5月至2022年底在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水渠上新发现的东西并列的五桥遗址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分析。他首先结合历史文献对天街的概念、历史进行了多方考证,并对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的考古发现进行汇总。其次,对横穿朱雀大街水渠的开凿年代、流向及其与都城营建制度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对古代都城中轴线上的桥梁建制进行梳理,认为朱雀大街的五桥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同类遗址,体现了都城礼制建筑的最高等级,对于隋唐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南京内外五龙桥、明清北京内外金水桥五桥并列制度的滥觞,也是中国都城礼制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实物见证。
第五场的主题为“形态:探讨文明新概念的辐射、使用与影响”,倪润安教授主持,韩香教授、谭浩源副研究员依次发言。韩香教授以《异域的趣味与帝国的想象—梁元帝<职贡图>的另一个视角》为题,从“中国古代的职贡传统与梁《职贡图》的出现”“梁《职贡图》与亚洲大陆的互动”“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帝国的想象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但与域外及周边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尤其是南朝梁与西域南海等地都有密切交往。这一时期也是萨珊波斯帝国向外扩张的鼎盛时期,其与南北政权的交流已突破两汉以来双方“致奇货”等的要求,一些思想观念及礼仪制度等也应得以传播。萨珊波斯的一些帝国理念与视觉表现方式多少会影响到东方中国,从中西文献及考古图像等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因而此时期的出现蕃客入朝图、方国使图或朝贡图等不是偶然。随着隋唐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职贡图的功能得以发扬,促成了《王会图》、蕃臣像等多种视觉艺术图像的发展,并得以进一步延续。
谭浩源副研究员以《故宫博物院藏传周昉<地官出游图>卷研究》为题,对该画卷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从服制、器具等名物入手,辨析了卷上所绘各类名物的时代特点,为图像绘制的年代问题提出了新的判断依据。其次,就图像呈现的服制特点展开分析,探究了此作分别呈现六朝、唐、宋不同时代物质特征的原因及意义。再次,结合著录所见题跋信息,进一步梳理画卷的鉴藏问题,并由题跋入手剖析后世对画作的解读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将作品置于唐宋道教绘画发展的线索脉络之中,就图像所呈现出的多元绘画风貌特点,提出对于唐宋时期绘画发展路径和趋势的新思考。并希冀由此个案出发,重新审视中古时期道释类绘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还原更为深刻复杂的中古画坛。
为了加强各高校间青年学子的切磋交流,激发青年学子的学术积极性、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独立研究能力,此次工作坊还专门设立了博士生交流坊,遴选出陈文彬、李思飞、包明杰、向鋆君四位优秀博士生就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见闻依次进行了汇报。陈文彬以《从考古发现看中古粟特人墓葬中的酿造葡萄酒图像》为题,以天水、太原粟特人墓葬所出石屏风上的酿酒图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考古材料系统梳理了公元前3000以来埃及、土耳其、希腊、罗马、中亚、新疆等地的酿酒图像,勾勒出了此类图像传播演变的大致脉络。其次,讨论了酿酒图像的宗教化,认为酿酒图像与酒神崇拜密切相关,是希腊化时期的重要特征;在近东的图像中,酿酒图像通常位于坟墓旁边,与古老的死亡与复活崇拜有关。最后,从图式上将人力踩踏酿造葡萄酒的图像分为希腊式和罗马式两种,前者为一人踩踏,后者为三人踩踏。认为粟特墓中的酿酒图在图式上更接近罗马式,在意涵上既有酒神的影响可能也反映出生与死的概念,同时又有入华粟特艺术的独创性。
李思飞向大家分享了她2023年5月30日至6月3日赴亚美尼亚参加国际波斯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及考察见闻。先是对会议进行了简介。会期四天,共设四个分会场47个专题版块,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余名学者出席并发言。参会学者发言涵盖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图像学、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政治学等学科,涉及年代自古典时代晚期(Late Antiquity)一直到现当代,涉及地域以波斯化地区为中心,西至地中海沿岸,经高加索地区和中亚东达印度乃至中国,横跨欧亚大陆。其次,介绍了相关问题的新观点及个人收获。最后,重点介绍了考察见闻,对参访的亚美尼亚国家博物馆、阿尔沙库尼斯王朝(Arshakunis)家族墓穴、Mamikonians宫殿遗址、埃雷布尼(Erebuni)历史考古博物馆、埃雷布尼建筑群、埃奇米亚津主教座堂、圣加亚尼教堂(St. Gayane Church)、圣赫利普西美教堂(St. Hripsime Church)、加尼神庙等进行了介绍。
包明杰以莫高窟第314窟的藻井图案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首先对第314窟藻井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图像的空间意涵;之后将视野进一步转移到井心,认为莫高窟洞窟的藻井与平棋之中井心四角绘制的莲花苞、莲花、化生童子与飞天,有着一以贯之、同苞而育的关系。最后讨论了第314窟藻井在整个洞窟构建中的定位和功能,认为藻井图案不仅具有“以水克火”的本意,更具有“天宫”与“西方净土”的象征意涵,整个洞窟以藻井图案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供养人经过诸佛说法,通过联珠纹接引,往生净土的宏伟场面。
向鋆君以《谱牒、族属与信仰——梁陈之际的长沙欧阳氏》为题作了汇报,他从“断裂与分化:中古欧阳氏谱牒的再生产”“渤海与长沙之间:郡望转移的史相与史实”“凶徒抑或鼎臣:梁陈之际政治书写的个案”“长沙欧阳氏的佛教渊源”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个分析。认为中古时期欧阳氏的谱牒存在多处明显的断裂,并且不断被改造。以往的研究推测长沙欧阳氏是由始兴迁居至长沙的俚、溪之属。但兴起于南朝的欧阳氏将自己塑造为越王后裔,通过攀附书写将世系接续到渤海欧阳氏之下,并不断获得与渤海欧阳氏相关的封望。进入隋唐后,其郡望逐渐转移为长沙。此外,欧阳氏与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欧阳頠、欧阳纥父子在陈朝广州支持诸多僧人译经。欧阳頠向建康上表进献祥瑞与《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的树立都离不开僧人的帮助。欧阳氏的佛教影子,最终伴随着欧阳询进入隋唐帝国。
博士生交流坊结束后天色已晚,葛承雍教授作了精要的学术总结,充分肯定了与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但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论证或学术观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再接再厉,不断精进。最后,葛先生就本次工作坊的顺利举办向各方表达了谢意,并提出了明年继续召开第三期工作坊的良好意愿,期望能够再次得到大家的鼎力支持。
8月27日上午继续进行实地考察,工作坊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副队长何利群研究员的安排和全程导览下参访了邺城博物馆和邺城考古博物馆。在邺城博物馆,何利群研究员对照邺城遗址的复原模型和展陈文物,对邺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历年来邺城考古的工作收获和各类文物的特征与价值进行了详细讲解。邺城作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参观途中,何利群研究员就如何在陈展中展现、发掘邺城建安文学的价值向中国唐代文学会学会会长李浩教授请教。李浩教授建议结合邺城的考古发现,汇编邺城建安文学年表,将相关的人、物、作品、事件统合起来,通过展览的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向公众展现。
随后来到了邺城考古博物馆,该馆2015年建成开放,原名为邺城佛造像博物馆,是中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展陈文物以2012年邺城东郊北吴庄佛像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教造像为主,绝大多数为汉白玉造像,工艺精湛、题材丰富、精美绝伦。其中最具学术价值的是北魏谭副造像,学者们长时间驻足于此像前观摩讨论。关于其风格和年代问题,何利群研究员与北京大学魏晋墓葬考古专家倪润安教授、云冈研究院石窟寺专家王雁卿研究员、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史专家邱忠鸣教授等交换了意见。
谭副造像
邺城考古博物馆藏彩绘白石造像
午餐过后,工作坊师生驱车前往河南安阳文物考古研究院,仔细观摩了2020年出土的隋代鞠庆夫妻合葬墓石棺床、石围屏,对馆床的艺术风格和题材进行了讨论,认为石棺图像揉杂了祆教与佛教的题材。考察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被认为是曹操墓的西高穴村汉魏大墓,工作坊师生详细考察了墓葬形制和相关出土文物。至此,本期工作坊的议程全部结束,3天的时间内与会学者徜徉于文本、文物与古迹之中,在历史与现实间交汇穿行,真正以中国视角参与经历了一场“走向盛唐”的学术工作坊。
工作坊学者观察、讨论鞠庆墓石棺床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