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高研院新闻 >  正文
​著名学者左东岭教授做客上林人文社科讲坛



202112291900——2100,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学思想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人才讲座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左东岭教授做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林人文社科讲坛第120期,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平台为师生带来题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的线上讲座。讲座由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主持,我校文学院教授任竞泽,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晓鹃为评议人,高等研究院党圣元研究员,文学院程国君教授、冯超副教授、钟海波副教授,党圣元教授及境内外学者300人参加了讲座。


主持人李继凯教授首先介绍了主讲人的基本情况,左东岭教授是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2020年入选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人才讲座教授,在文学思想史、古代文论这些方面的研究造诣深厚。他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全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执行会长;曾担任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组会议评审专家,《文学遗产》《文献》等杂志编委,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此外,左东岭教授积极关注西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讲座中,左东岭教授介绍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体系的特点,提到中国文学思想史是由南开大学中文系罗宗强教授所开创的学科方向与理论方法,是建国以来中国人自己所提出的少有的理论方法之一,已逐渐在国内外形成广泛的学术影响。中国文学思想史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以来,已经具有40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的研究理念与理论方法,并且依然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学术前景与强劲的发展势头。左教授认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三个特点:(1)学术的原创性;(2)理论的系统性;(3)研究理念与方法的有效性。


接下来,左东岭教授谈到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体系形成过程中对两个核心理论范畴的探索:一是从真实的还原历史到无限的接近历史,认为历史还原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一直坚持的基本学术理念,它既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学术态度。强调历史还原的直接起因乃是有感于中国学界长期形成的急功近利的学风,为了今人的理论主张甚至文艺政策而曲解古代文论概念。因此,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建立的初衷,便是为了更真实地发掘、认识和表达中国古人的文学观念与历史演变过程,而所有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二是从纯文学观念到杂文学观念,从罗宗强先生本人的学术个性上讲,他无疑更为偏爱纯文学观念以及由此种观念所指导下创作的诗文作品,在2003年的一次访谈中他就说:“我更喜欢真实表现人性的优点和弱点、真实表现个人情怀的作品,所以我对白居易新乐府评价不高,对唐代古文运动评价也不高,而特别喜欢王维、李白、李贺、李商隐,喜欢他们作品的强烈的艺术个性,所以对这些人评价就比较高。”在研究过程中,罗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其2007年所发表的《工具角色与回归自我》一文中。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包含了两个侧面:一个是诗文的政教功能和工具角色,另一个是诗文的重个人情怀抒发和回归文学自我的特性,其要点在于自我真性情的表述,并体现在相关的内容与理论观念中。在此,罗先生显然已经将纯文学观念与杂文学观念同时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




第三部分,左东岭教授谈及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目前可以说“学派性质”,逐渐在学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就叫做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南开学派,所谓的南开学派又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学派。此一学派的标志由三个最为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所构成:一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多卷本《中国文学思想通史》;二是出版了一大批用文学思想史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而撰写的专题研究著作;三是对于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方法的不懈探索。


进而,左先生对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学科与研究方法正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与学术认可,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学术方法早已超越南开学派的范畴,在中国学界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自觉地采用此种研究方法从事其学术操作。


最后,左东岭教授提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前景,主要有文学流派文学思想的研究、地域文学思想的研究、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分体文学思想史的研究、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个案文学思想研究、各民族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及中国文学思想史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索等七个方面。并且说明了对于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体系形成过程的理论性思考。


讲座结束后,王晓鹃教授、任竞泽教授做了点评。

王晓鹃教授用四个字形容了自己的感受。第一个是“大”,认为左老师对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史学思想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及中国古代诗歌史,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今天这个讲座是围绕着文学思想是展开的,具有代表性。左老师对这个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理论建构和研究实践具有巨大的贡献,体现出一种大的事业,大的智慧和大的引领。第二个是“新”,他提到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的求真问题、历史还原以及无限的接近历史,是考察一个学者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古代文学观念进行立体性、过程性的考察,以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创新实践的结合问题,文章观、中国文学思想史一传统的理论批评问题,历史环境和世人的心态研究,确实高屋建瓴。同时,左老师对文学思想的前景进行一个描绘,显然具有前瞻性,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三个是“实”,左老师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方法都悉数交给了我们,比如文史哲的交叉能力、良好的思辨能力、敏锐的文学感、文学审美以及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的学术方法、文献使用的精细化能力、研究者的文体意识,还有关注每一个文本的生成语境和书写策略等。认为其在方法上具有典范性。第四个是“喜”。左老师所在的南开学派创立的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这样一个研究体系,为中国话语的这样一个建设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任竞泽教授将本次讲座的特点概括为几个结合:即文人心态与文学观念相结合,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相结合,历史意识与文体意识相结合,学术原创性与理论系统性相结合,文学思想史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相结合,史学品格与文学审美相结合,总的就是宏阔的史学视野与具体的案例分析相结合,详实的文献梳理与思辨的理论阐释相结合,还有缺点并存的现状、述评与学科问题兼顾的这种前景展望相结合。总之,也就可以用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站得高看得远”来总结,站得高,对应于现状;看得远,对应于前景,或者说,站得高,是因为左老师的这篇论文,是在前期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系列论文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所以,我们要想深入领会,必须结合阅读。


最后,左东岭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