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考古时间最长的史前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中,发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证实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从此揭开了考古学探索我国史前文化的恢宏序幕,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由此命名。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5月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暨神话学研究院、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咸阳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杂志》、《中原文化研究》、《丝绸之路》、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协办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玄玉时代”高端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秦汉校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陕西省文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咸阳博物院、陕西人民出版社、新闻媒体及我校的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王勇超和原陕西省文物局巡视员、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主持论坛开幕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我院副院长李胜振在开幕式上展示了由李永平教授撰联、李继凯教授手书的书法作品。
过程中,与会学者围绕仰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贡献、仰韶文化玉礼器群组研究、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等主题展开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我校杰出校友叶舒宪教授作了题为《仰韶文化玉钺群初探——灵宝西坡与咸阳尹家村玉钺群的对比分析》的主题发言。他介绍了对仰韶玉器的认识过程:1957年,陕西咸阳尹家村仰韶文化遗址采集到陶器和玉石器,以玉钺为主,当时学界对仰韶文化和我国史前玉文化的认识水平有限,以至于这批玉礼器并没有从石器中辨识出来,得以区别对待;2005年及次年的时间里,河南省考古队在灵宝西坡陆续找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墓葬和其他多座墓葬。总计13件深色玉钺在灵宝横空出世,打破了仰韶文化没有玉礼器传统的魔咒与成见;2021年正值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专家团队通过对尹家村遗址文物的重新辨识和研究,发现墨色、墨绿和绿色蛇纹石玉斧钺多达15件。尹家村遗址玉器的再发现,对仰韶文化和咸阳地区乃至整个关中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教授张天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明志、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卫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胡建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启翠、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进、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苏永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雷欣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仰韶文化和玄玉时代的理解和研究,并与与会学者展开交流。
原陕西省文物局巡视员、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编辑魏策策分别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指出,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但是长期以来,对出土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并未都得到充分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学术研究逐渐走向深入,有可能揭示出以往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视的历史信息。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暨神话学研究院叶舒宪教授团队承担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中华创世神话考古研究•玉成中国”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有创造意义的成果,启发学界进一步加强研究和交流。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咸阳博物院仰韶文化玉器特展揭幕仪式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考察活动。“仰韶玉韵—尹家村遗址出土文物展”展出的18件玉石钺是目前国内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玉礼器群组,其中长达26厘米的蛇纹石玉钺可谓迄今所见仰韶文化时期玉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