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公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版)》名单,我院特聘研究员党圣元入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名单。
党圣元,陕西子洲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236)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退休),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业务副所长和《文学评论》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负责人之一;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受聘我院以来,党圣元研究员带领团队,积极策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申请,并成功获得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236)批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党圣元研究员及时于2019年3月召开了开题报告会暨中国古代文体学学术研讨会,明确了项目的研究思路。并于2019年10月在西安顺利举办了“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及文献整理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党圣元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料学、中国古典文学和文体观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及文艺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他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强劲活力的学术增长点,文学史、文论史研究领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相当学术质量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研究的范围则涵盖了文化形态、文体批评、文体分类、文体文献资料汇编等诸多方面,这些现象表明,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性学科的文体学研究,其学科建设也正在日益走向成熟,并且持续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学术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之学术创新活力之保持、学科发展之推进,在于其自身学术理念和方法论的不断反思,在于自身学术视域和研究疆界的不断拓展,在于自身问题意识的不断生发。基于既有研究的优长与不足,党圣元研究员认为涵括思想史和文献整理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文体分类、辨体批评、文体形态、文体学典籍进行相互融会贯通的研究,实属必要。
经过四十年的开拓与挖潜,中国古代文体学在文体形态、文体分类、文体批评研究等诸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然蔚成显学。如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古代文体学向纵深发展,从“大文体”“大文论”的观念、视角、方法出发,全面联系文化制度、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在理论观念和文献两个层面深入梳理和阐发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发生和发展演进历史,则是促进传统文体学研究、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的进路之一。在此背景下,党圣元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在研课题,正是将此作为该项目研究的学术追求,期望在传统文体学、尤其是传统文体观念发展流变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对推动和深化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分类、文体批评研究,以及传统文体学文献整理研究方面,有所献力。
疫情居家期间,党圣元研究员仍然积极推进论文集《文体——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演进》的编订、校对与出版。两年来,已发表了《王弼本〈老子〉“经注相”现象探论》《传统诗文评中的文章“体制”论》《论选本的文体批评功能》《探寻中国古代文体的起点》《我与〈文心雕龙〉》等文章。项目组成员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古代文体的并称、渗透与融合》《明代题跋文体观念研究》《才性偏兼与文体选择》《拓展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及文献整理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变革中的坚守;刘师培骈文观的生成及其意义》《贺贻孙诗体论》等论文。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目亦有阶段成果发表,如论文《〈文章正宗〉的文类意识》《近代文体观念》《姚鼐文章体性说》《苏轼之韩愈观》等。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组成员还在《中国哲学史》《甘肃社会科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得体”论》《近40年中国古代辨体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78~2018)》《李贽〈说书〉的文体辨析》《清华简〈心是谓中〉首章心论的内涵与性质》《魏晋名理学与辨体批评》《近四十年(1978—2018)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周邦彦的文体学思想——兼与杜甫、黄庭坚的文体论进行比较》《明代诗话的辨体观念与文献价值》等论文,这些成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