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高研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行“丝路佛教艺术研究工作坊”

 

2019722日下午,由我院和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丝路佛教艺术研究工作坊”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S314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由芝加哥大学林伟正教授和我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沙武田主讲,我院副院长李胜振主持。参加本次工作坊的主要有来自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盖蒂基金会中国艺术史游学研讨班的学员16人,他(她)们分别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莱思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奥地利维也那大学,日本神户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大学等,我校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硕博士以及美术学院的相关师生等也一起参加了工作坊。

    本次研讨会共分两场,上半场主题为《敦煌石窟六字真言题识时代探析》,由我院副院长、历史文化学院沙武田教授主讲。沙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梵文六字真言的内涵与研究现状,并展示了敦煌石窟内发现的多处六字真言题识,强调六字真言与观音信仰存在密切联系。接着,进一步结合黑水城文献、辽墓陀罗尼棺、武威西夏墓葬木缘塔等材料,对敦煌石窟内发现的六字真言题记进行辨识,指出西夏时期梵文六字真言信仰在敦煌地区已经开始流行,敦煌石窟内发现的多处六字真言题记应属西夏作品,并非晚至元代。

    下半场的主题为《万佛:佛像的物质性讨论》,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林伟正教授主讲。林教授首先对文献中关于佛教造像的记载进行了基本爬梳,认为造像本身具有佛性,通过分析沙质,泥质,金铜制,石质等不同材质的佛像在制作工艺和保存时间上的关系,讨论了造像所具备的不同功用。同时,林教授指出造像也具有神圣性不能被刻意破坏,因自然原因损伤的情况下,修复造像有积攒功德的效用。如果实在无法修复,破碎的造像被掩埋起来,还具有舍利子瘗埋的功能,青州龙兴寺窖藏就是最好的例证。林教授的思路为探索佛像的物质性研究提供了可能,在对佛像物质性的讨论中,发掘出了过去佛像研究较少触碰的面向,丰富了大家对于佛像的理解。

    通过此次学术工作坊,让我们对六字真言信仰有了全面了解,而且对西夏石窟的时代辨识问题有了全新认识;同时,在佛教史研究上给我们以全新的思路,为我们从物质性角度重新看待佛教造像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活动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高校的同学与老师畅所欲言,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交流。活动期间,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盖蒂基金会中国艺术史游学研讨班一行还参观了高等研究院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