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高研院新闻 >  正文
​第四届中国高校高研院联盟会议暨陕西师大人文社科高研院成立一周年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11月3日-5日,第四届中国高校高研院联盟(CN-IAS,以下简称“高研院联盟”)会议暨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形势下高研院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经验与道路”,来自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我校在内的11家高校高研院代表和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代表出席会议。我校党委书记程光旭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我校原党委书记甘晖研究员以及来自校内各教学科研单位、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聘任学者代表等近6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甘晖主持。

程光旭书记致辞指出,我校成立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举措,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学科+学术”特区,高研院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显示度的成绩,但与学校发展需要和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向先进的高研院学习。他希望与会代表能够充分交流,相互传递经验,共同帮助我校高研院的建设和发展。

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代表高研院联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高研院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科研组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建设模式,我国的高研院建设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探索高研院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希望大家共同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交流。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在致辞中重点阐释了我校高研院建设“交通站、加油站、工作站”亦即“三站一院”的定位和思路,强调了其铺路种树、助力学科的重要作用,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撰写的“院长寄语”。他希望得到各兄弟院校高研院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本届会议轮值主席、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主持的主题报告阶段,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蔡劲松教授、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展龙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高研院的建设经验和未来设想,并就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在座人员进行了交流。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葛承雍教授以“人文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为主题,强调“问题”和“合作”的重要性,希望人文学者能够脚踏实地,充分发挥所学,直接面对并回答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借助高研院搭建起的高端平台,产出高层次原创成果,合力共进与国际接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以“高研院:研究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为题,以自己主持南京大学高研院工作时重点推进的工作为切入点,对中国高研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使命提出构想。高研院联盟执行秘书、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助理陈勇博士向与会代表汇报了联盟秘书处的主要工作,他希望秘书处能够搭建起中国高研院与CHCI(国际人文中心和研究所联盟)、UBIAS(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学院院长张新科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也先后发言,阐述了自己对高研院的理解和思考,对我校高研院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当日下午还举行了中国高校高研院联盟工作会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义堃研究员、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兼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谢湜教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书记曾佐伶、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兴奎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刘中兴、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外事干事与学术助理王若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杨明明研究员先后介绍了各自高研院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为各个盟员单位提供了借鉴。周宪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高研院联盟发展到今天十分不易,希望联盟内部更加密切交流与合作,在资源开放、信息共享、共同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充分发挥联盟的作用,为共同推进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会议代表还一道参观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附:

在第四届高校髙研院联盟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

李继凯

大家上午好!前边学校领导和联盟代表关于这次会议说了很多了,我这里只想借此机会汇报一下陕西师大高研院的相关工作。时间关系也只能略说几句。

陕西师大高研院成立一年了,在学校领导的有力领导下,在学校相关学院和机关处室的具体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大多都是校内外合作的成果,有的是很有显示度的成果,有的还只是一般的打基础性质的成果,这些大都记录在会议发的材料即工作简报里,请大家抽空翻阅一下。有更多的或显或隐的工作还有待继续完成。因时间关系对诸多具体工作及业绩就不一一介绍了。在此我谨代表高研院向所有指导高研院工作的领导,向所有支持髙研院工作的校内外专家、老师以及积极参与髙研院日常工作的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陕师大高研院固然也要立志高远,却更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髙研院在起步的一年就在几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在重大项目申报、著名学者引入、学术环境优化等方面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诚然,创业难,创一流学科尤难!帮助创一流学科也很不容易!但只要不怕繁难,只要肯吃苦,肯用心,毕竟还是能办成一些事的。在这里我要就我拟写的挂于高研院网站的“院长寄语”解释一下,尤其要强调或说明其中的“三站一院”的建设思路,这就是要努力建成校内外学者们里应外合、携手共进的交通站(弘扬丝路精神,积极铺路种树;注重交流交心,广交国内外朋友)、加油站(依托相关学科,更是为了相关学科,为其增砖添瓦,也为之摇旗鼓劲,切实为关键而又紧迫的一流学科建设开展过细的工作)和工作站(作为学科+学术特区,通过独立策划或密切合作的方式,做好高研院诸多学术平台的具体工作,力争尽快产出丰硕的学术成果),由此合成一个有所作为的高研院,并将陕师大高研院建成校内外、国内外学者们可以共享同乐的有较大知名度的“三站一院”!

此前没有机会朗读一下这个寄语,这次不妨效法董卿,做一回朗读者李卿:


古都西安,高校林立;陕西师大,人文荟萃。

古代上林苑,“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曾经令人无限向往:这里有灿烂辉煌的建筑和艺术,这里有快乐无限的狩猎和收获;这里亦是多水环绕、林木扶疏、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

如今地处秦岭终南山和上林体育馆侧畔的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则是别一种意义上的交通站、加油站和工作站,承担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人才培养等艰巨任务。“东西南北,驰骛往来”,我们将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长安精神、丝路精神,与同事、同道和朋友一起再接再厉、团结奋斗,相濡以沫、合作共赢,为一流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做出重要的贡献!

高研院全体同仁热烈欢迎您的倾心加盟或光临指导!


总之,我们陕师大高研院一定要借此召开会议的机会认真向兄弟学校高研院学习,在努力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也特别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