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高研院新闻 >  正文
​张翎、陈瑞琳创作暨华文文学座谈会在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

926日下午,海外著名作家张翎和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陈瑞琳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N301报告厅就“张翎、陈瑞琳创作暨华文文学”这一主题进行座谈,并展开相关话题与同学们讨论,李继凯教授、程国君教授、高研院副院长李胜振、文学院青年教师冯超及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开始前,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教授为张翎、陈瑞琳老师授予了高研院特邀顾问的聘书,对于二位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并赠送亲笔书法作品以作留念。

程国君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张翎老师,她是旅居加拿大著名华人作家,是北美新移民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金山》、《余震》、《劳燕》《流年物语》等。接着程老师介绍了陈瑞琳老师,陈老师是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被学术界公认为“北美新移民文学批评的引路人”,也是海外著名散文家。

陈瑞琳老师就张翎的小说创作谈了自已的看法。她认为在新世纪海外华文作家承担了独特的使命,他们的作品成为了跨域交流的桥梁。接着她讲了张翎小说的独特性,不同于严歌苓的小说“在刀尖上跳舞”,也不同于陈河、苏炜等人小说的宏大叙事,张翎小说是从细节切入,一层一层对人性中的灰色地带进行书写,而且张翎近年来的每一部小说都在发生着叙述新变。最后她讲到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性,相比于中国文学自秦汉以来对人的泯灭,海外华文文学是以人为出发点,人不会依附于历史,相反,人是可以战胜历史。

张翎老师就海外作家的劣势面谈了几点看法。第一是海外作家与出版市场、读者群、评论家群的疏隔。第二是维生之难,不同于中国作家大多供职于作家协会,海外作家需要一份“年薪500英镑的工作”来供养其文学梦。第三是距离感,海外写作人数较少的现状造成了海外文学作品之间产生思想碰撞的机会较少。第四是海外作家的无根现状,某种程度上这是劣势也是一种优势。

在师生互动环节,张翎老师对其小说中的“河流情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李继凯教授作了点评,强调了海外华文文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反哺意义,并期望研究生跟进华文文学的相关学术研究。此次座谈会学术氛围浓厚,感性经验与理性分析交织,拓宽了同学们的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