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AI时代文明书写的新范式与学术研究的创新路径,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自今年4月以来持续开展“云枢问道”系列活动。5月10日上午,以“AI时代的文明书写与学术研究”为主题的圆桌研讨会在长安校区教育博物馆西附楼N301成功举办。
会议由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化成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二级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中心主任刘方喜作为引言人做开场主旨发言,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党圣元教授、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王新刚教授、文学院李跃力教授、裴亚莉教授、杜学敏教授、谢欣然副教授以及历史文化学院于留振副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会议,校内相关专业20余名师生聆听了会议研讨。
刘方喜研究员从AI发展史、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中剖析了文科和理科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关系,指出AI的突破性发展在于文理科的深度融合,并进一步揭示了文科对于AI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势不可挡,对社会影响巨大而深远,年轻人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主动拥抱人工智能。
党圣元教授指出了AI当前和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从人文视角提出AI发展必须遵循伦理原则,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倡导从多角度审视AI的发展路径。王新刚教授通过阐述自然科学发展历程和AI发展史,深入剖析了当前AI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探讨了理科与AI融合的途径,分析了人类自然语言与机器语言的本质,并强调了二者互补性对AI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李跃力教授提出,AI可能催生新的学术规范与伦理,并推动学术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他认为,学术研究应借助AI平台和自身研究基础,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并着重强调在AI时代,学术研究需注重“融合”“检视”与“反思”。裴亚莉教授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提出,尽管AI技术发展迅速,为生活带来便利,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文学生活、艺术的感知以及情感的满足。杜学敏教授提出,AI与文理科融合的关键或许在于美学革命。从哲学层面看,AI的“软肋”在于对人类的依赖,这一特性不仅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还延伸出一系列伦理问题。谢欣然副教授从文科视角判断,新一轮AI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文明形态,面对知识型的转换及新主体出现的挑战,能否形成一个稳定视野仍需深入思考。于留振副教授从历史学视角分别探讨了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对学术伦理和教育的挑战、AI可能具有的自主性和能动性、AI对历史学研究范围的拓展,同时强调在文理科融合中应保持学科自主性,通过学科对话推动跨学科研究。
李化成教授最后对各位专家的观点逐一回顾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为与会者搭建了跨学科深度交流的桥梁,与会者从多维视角分享了各自对AI的深刻见解与应用实践,通过思想碰撞不仅拓展了AI研究的学术版图,更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关键洞察。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将持续构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推动AI技术与文史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学校人文学科的卓越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