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二级研究员、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中心主任刘方喜做客我院“云枢问道:AI时代的文明书写与学术研究”系列活动暨上林人文讲坛第152期、“大文学”论坛第2期,为师生作了题为《通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未来:从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化成教授主持,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党圣元教授和首席专家李继凯教授担任与谈人。我校文学院等相关专业四十余位师生参加了讲座。
刘方喜研究员以人工智能(AI)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切入点,指出AI正在开启精神生产的“自动机器大生产”革命,而通用人工智能(AGI)将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他运用马克思“机器论片段”中的理论,探讨了AI的社会意义,并强调,AGI被视为“社会大脑”生成的“社会智力”,其成熟形态将推动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工消亡,重构“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工。刘方喜研究员阐释了“机器论片段”的九大命题,强调AGI作为“社会智力”的载体,其发展将彻底改变人类认知与创造的方式。针对学界对AGI可能导致人类智力退化的担忧,他以蒸汽机时代为例,指出AGI时代的人类将在艺术创作等领域更充分自由地发展智力,当资本及其对AGI的垄断被消灭后,AGI将成为解放人类的工具,而非威胁。最后,刘方喜研究员诠释了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他认为,AGI将把人类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使艺术创作从职业转变为全民在自由时间中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与谈环节,党圣元教授就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引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指出通用人工智能形式是社会变革的底层逻辑,并认为,统计学对大型语言模型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李继凯教授强调,AI发展应服务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通过跨学科融合推动知识体系革新,同时指出需正视劳动价值重构及失业风险等挑战,鼓励年轻人增强跨学科意识,与时俱进、立足前沿,把握AI时代的机遇与责任。
本场讲座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不仅为师生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域,还启发了对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路径探索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